呼吸Plan:一場關於香港樓市的集體焦慮

香港

香港樓價長期高企催生的「呼吸Plan」,2023年成為最熱門民生話題之一。這個由香港按揭證券公司推出的「按揭保險計劃」,因標榜「呼吸都借到錢」的低門檻引發社會激辯,其運作機制與社會效應值得深入剖析。本文將從金融機制、市場效應、世代矛盾三個層面,解構這場全民借貸狂潮背後的深層矛盾。

一、債務金融化的完美陷阱

呼吸Plan本質是將傳統按揭結構拆解重組的金融創新。通過將貸款分為「發展商二按」與「銀行一按」,首3年僅需償還1.68%利息的設計,完美利用行為經濟學中的「現時偏誤」心理。這種「先甜後苦」的還款模式,成功將平均供款負擔率從65%壓低至初期35%,創造出「買樓無痛化」的錯覺。

財務工程背後隱藏精密計算:假設買入800萬物業,首期僅需10%即80萬,但第4年起按揭成數需降至70%。這意味著買家必須在36個月內籌措240萬差額,相當於每月儲蓄6.6萬元,遠超香港家庭收入中位數2.75萬元的現實。金融機構巧妙將風險轉嫁消費者,形成結構性債務陷阱。

二、樓市生態的扭曲效應

呼吸Plan觸發市場機制失靈。2023年新盤銷售數據顯示,選用呼吸Plan比例高達78%,直接刺激開發商將定價策略調整至「呼吸Plan臨界點」。屯門新盤「飛揚」開價較同區二手樓溢價42%,卻仍錄得超額認購,顯示金融工具正反向支配定價權。

這種信貸擴張產生「毒癮式」市場依賴。金管局數據揭露,呼吸Plan用戶中有23%月入低於3萬元,卻購置700萬以上物業。當2025年首批呼吸Plan進入還本期,預計將有15%買家面臨斷供風險,這種「次級房貸」模式與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形成危險對照。

三、世代矛盾的總爆發

在呼吸Plan已成Z世代批判社會的符號。年輕網民創造「呼吸青年」一詞,既指被迫參與樓市賭局的無奈,也暗諷地產霸權下的生存困境。這種集體情緒在「香港樓市痛苦指數」創歷史新高92.7點的背景下,演化出獨特網絡次文化。

社會價值觀出現根本裂變。傳統「上車=成功」的觀念正被解構,熱門帖文「呼吸Plan係咪新世代賣身契」獲35萬瀏覽量,反映青年對階級流動的絕望。這種情緒與政府力推的「明日大嶼」計劃形成諷刺對照,加深世代間的信任鴻溝。

四、「先甜後苦」的利率陷阱:數據拆解長期風險

發展商利用買家「短視心理」設計利率結構。根據中原按揭研究部數據,2022年使用呼吸PLAN的買家中,僅12%能在罰息期前成功轉按,其餘88%被迫承受高息,導致以下問題:

1. 負資產風險:
假設買入價800萬,貸款90%(720萬),若樓價下跌15%,帳面價值680萬,貸款餘額約690萬(3年後),即陷入負資產。2023年Q2負資產案例中,呼吸PLAN佔比達45%。

2. 債務螺旋:
以7.375%利率計算,每100萬貸款年利息達$73,750,相當於每月$6,146。若無法轉按,5年額外利息支出高達$368,760(以100萬貸款計)。

3. 轉按門檻過高:
傳統銀行按揭成數上限60%,若要轉按呼吸PLAN的90%貸款,樓價需升值50%才能達標(原值800萬需升至1,200萬),在2023年樓市調整期幾乎不可能。

五、新按保政策:逃生門或風險轉嫁?

2019年施政報告放寬按揭保險,確實為呼吸PLAN買家提供緩衝:

政策要點:
– 1,000萬以下物業可保至80%
– 保費結構:1.15%-4.35%(視乎成數與還款期)
– 適用於現樓(需發展商即供計劃配合)

實例驗證(恒大‧珺瓏灣案例):
– 買入價:568萬(折實後)
– 呼吸PLAN貸款:90%(511.2萬)
– 第3年貸款餘額:465萬
– 新按保要求:物業估值≥582萬(較買入價高2.5%)
– 轉按後月供:$19,147(利率3.5%),較呼吸PLAN第4年$35,500下降46%

市場影響:
– 按證公司數據顯示,2022年呼吸PLAN轉按保案件數同比升120%
– 但隱憂在於:銀行體系承擔發展商原有風險,若樓價下跌,按保賠付率恐上升

六、監管空白與市場扭曲效應

呼吸PLAN盛行反映三大監管漏洞:

1. 規避HKMA指引:
銀行按揭需遵守供款佔入息比率(DSR)上限50%及壓力測試,但財務公司不受限,導致過度借貸。

2. 資訊不對稱:
發展商銷售時罕有提供長期供款表,買家易低估風險。消委會2022年調查顯示,僅23%呼吸PLAN用戶清楚知悉第4年後利率。

3. 槓桿疊加:
部分買家同時使用呼吸PLAN與財仔貸款,總負債比率(DTI)可達150%,遠超健康水平。

七、理性抉擇:買家應對策略

1. 壓力測試自我把關:
即使發展商豁免,應自行以長期利率(如7%)計算DSR,確保不超過60%。

2. 逃生路線規劃:
蜜月期首年即開始儲備轉按資金,目標在3年內償還本金至樓價70%以下。

3. 分散風險工具:
考慮利率對沖產品(如定息按揭),或保留至少12個月供款儲備金。

八、未來展望:政策改革與市場趨勢

– 利率正常化衝擊:
隨著美息上升,2024年P利率或升至6.5%,呼吸PLAN利率將突破8%,違約風險加劇。
– 監管收緊預期:
金管局或要求財務公司參照銀行審批標準,或設定最高貸款成數(如70%)。
– 市場淘汰機制:
若樓價持續調整,2025年前可能爆發呼吸PLAN斷供潮,促使發展商收斂高風險貸款。

這場由呼吸Plan引發的社會大討論,實質是香港深層結構矛盾的總暴露。當住房問題從民生議題異化為金融商品,反映的不僅是市場失靈,更是資本主義發展模式的根本危機。青年用戲謔對抗絕望的同時,也為城市未來敲響警鐘——當呼吸都需要計劃,或許正是時候重新思考「安居」的真正意義。

「呼吸PLAN」本質是發展商在樓市泡沫期的促銷工具,其風險結構猶如「定時炸彈」。儘管新按保提供緩衝,但根本問題在於槓桿過度擴張。買家須認清「免審查」背後的代價,而政策制定者更需在刺激樓市與金融穩定間取得平衡。未來數年將是檢驗這套模式可持續性的關鍵時期。

延伸閱讀:

比較列表

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