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目錄
住一樓一隔離 聽見叫床呻吟聲
在香港霓虹燈照不到的陰影裡,三十歲的艾美琦蜷縮在旺角某棟唐樓的轉角。她身後的鐵閘貼滿「一樓一鳳」的桃色廣告,電梯按鈕殘留著可疑的黏膩,這間130呎的劏房是她用每月7700元買下的安全氣泡。當她在直播鏡頭前換上吊帶短裙時,總要分神傾聽門外腳步聲——四年前佐敦劏房的噩夢從未真正消散,當時乜都唔識,租咗間喺一樓一隔鄰嘅劏房單位。可能隔音差,每天都聽見叫床呻吟聲,好搞笑。

一、身體作為戰場
艾美琦的衣櫃藏著兩套戰袍:綴滿亮片的性感打歌服與褪色家居睡衣。前者是她在娛樂圈存活的盔甲,後者卻是劏房生活的真實註腳。「直播時要讓觀眾聽見心跳,但關掉鏡頭必須立刻鎖死七道門鎖。」這種分裂感滲透每個角落,浴室鏡面凝結的水珠會倒映出樓下時鐘酒店的情慾流動,而釘滿隔音棉的牆壁後,三名女鄰居正重複著相似的生存儀式。
在旺角這棟充斥著時鐘酒店的唐樓裡,女性身體成為多重意義的載體。艾美琦的吊帶背心在直播間是流量密碼,在樓道卻可能被解讀為性交易暗號。這種認知錯位具象化成具體威脅:管理員巡邏時的手電筒光束總在她胸口多停留兩秒,夜歸時電梯裡醉酒男子的視線像黏膩的觸手。她發展出精密的防禦機制——計算便利店到家的237步,牢記各層監視鏡頭盲區,甚至能從電梯按鍵的油漬厚度判斷當日「訪客」數量。
二、空間政治學
這間月租佔收入三分之一的劏房,是艾美琦精心計算的博弈結果。新裝修的牆面遮蓋了前租客的故事,獨立水錶意味著不用與他人共享洗澡時間,最重要的是那道能完全阻隔呻吟聲的實心門。這些細節構成當代香港的荒誕隱喻:安全感需要用每平方呎59元的價格競標,而所謂「獨立衛浴」不過是將公廁用三合板隔出私密幻覺。
「關注基層住屋聯席」幹事Tommy的田野調查揭開更殘酷的現實圖景。在深水埗某棟戰前唐樓,46歲的失婚清潔工每晚背著盥洗包步行1.2公里到體育館洗澡,她的劏房浴室與三名男鄰居共享門鎖;觀塘的天台屋住戶發明「貓砂如廁法」,只因夜間穿越公共走廊可能遭遇埋伏。這些女性發展出城市穴居動物的生存智慧,將生理需求壓縮成精準的時間表。

三、階級與性別的雙重摺疊
當艾美琦在直播間談論性話題時,總有觀眾質疑:「住劏房還賣弄性感?」這種指責折射出香港住房危機的性別維度。男性劏房戶的「上流」故事常被塑造成勵志傳奇,女性卻被默認背負道德原罪——她的性感既是向上攀爬的梯子,也是招致危險的紅字。這種困境在租金單上顯露無遺:業主對獨居女性額外加收15%「安全附加費」,而所謂「女性專用樓層」不過是哄抬租金的噱頭。
更隱形的剝削藏在每度1.5元的電費裡,這比中電標準費率高出76%,相當於每月被抽取兩日半薪水。當艾美琦在狹小廚房煮食時,跳動的電錶數字正將她的生存空間二次劏割。這種經濟暴力形成惡性循環:愈是節省電費,愈需延長直播時間;而愈暴露於網絡窺視,就愈需要支付更高租金購買安全感。
四、懸浮的棲居者
在艾美琦的梳妝鏡邊緣,貼著從報紙剪下的凶宅廣告——那是她為自己預留的逃生路線。這代香港年輕人正發明新的住房家譜:凶宅、棺材房、水管屋,每種選擇都在改寫傳統居住倫理。當她將省下的租金轉換成給父母的紅包時,完成某種扭曲的盡孝儀式;而存錢旅行的習慣,實質是對垂直城市的精神流放。
夜幕降臨時,艾美琦會將直播鏡頭對準窗外霓虹燈牌。那些閃爍的「鐘點出租」與「夜間特價」的粉紅光影,恰是這座城市給她的生存隱喻:所有安全都是按小時計費的臨時契約,而所謂獨立,不過是在集體困境中孤獨地與慾望對峙。當樓下時鐘酒店的霓虹穿透廉價窗簾,她終於在手機鏡頭前露出完美微笑——這是屬於香港的黑色幽默,每個人都被迫成為自己生活的真人秀演員。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