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目錄
梅艷芳不僅以歌聲與演技征服華語世界,其生前精準的房地產投資眼光更成為香港娛樂圈與商界的經典案例。離世十八年後,她留下的豪宅物業交易與家族遺產風波,仍折射出香港地產市場的風雲變幻與豪門恩怨的複雜性。
從舞台到地產:梅艷芳的雙面人生
梅艷芳的演藝事業無需贅述——四歲登台,十九歲以《風的季節》奪得新秀冠軍,從此開啟「百變天后」的輝煌生涯。然而,鮮為人知的是,這位舞台上光芒萬丈的巨星,私下卻是低調的房地產投資高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正值香港經濟騰飛期,樓市成為財富增值的黃金賽道。梅艷芳在演藝事業巔峰期,將收入大量配置於豪宅物業,其中最具標誌性的莫過於南區壽山村道8號恒安閣的複式單位。
1993年,梅艷芳透過公司名義以2000萬港元購入這套4069平方呎的豪宅,呎價僅4915港元。彼時香港豪宅市場尚未經歷回歸前的暴漲,南區作為傳統富人區已顯露稀缺價值。選擇以公司持有物業,既符合當時高收入人士常見的稅務規劃策略,也為日後的資產處置留下靈活空間。這項投資在二十年後展現驚人回報:2013年遺產管理人將其以1.47億港元售予新鴻基地產郭氏家族,呎價飆升至36,127港元,漲幅超過七倍,遠超同期香港樓市平均表現。

恒安閣收購戰:地產豪門的戰略布局
恒安閣的交易不僅是梅艷芳遺產處置的重要節點,更是新鴻基地產長達六年收購計劃的關鍵一役。這座1982年落成的單幢住宅僅有12個單位,面積介於3341至4075平方呎,屬港島南區罕有的低密度豪宅。郭氏家族自2007年起啟動業權收購,旨在整合地塊進行重建開發。然而,由於部分業主惜售,收購進程一度膠著。
梅艷芳單位的易主成為破局關鍵。2013年,遺產管理人將物業以1.47億港元釋出,新鴻基果斷接盤,最終成功統一業權。以收購成本計算,該單位呎價已達36,127港元,較1993年升值635%,這既反映南區頂豪板塊的升值潛力,也揭示開發商對稀缺地段的估值邏輯——相較於散戶更看重現有物業價值,財團更願為未來開發潛力支付溢價。
值得玩味的是,與恒安閣僅一街之隔的壽山村道9-19號,正是新鴻基打造的頂級洋房項目SHOUSON PEAK。該項目於2009年推出時,每呎成交價最高達10萬港元,創當時亞洲分層住宅紀錄。業界分析,統一恒安閣業權可能為新鴻基未來整合周邊地塊、擴充高端產品線埋下伏筆,彰顯地產豪門的長線布局思維。
遺產風雲:天價訴訟背後的家族糾葛
梅艷芳的遺產管理堪稱香港名人遺產案的經典教材。據媒體報道,其遺產總值約1.7億港元,包括現金與多處物業。然而,由於梅母覃美金長期訴訟要求重新分配遺產,截至2013年,遺產管理費及訴訟支出已逾億港元,迫使遺產管理人不得不變賣資產。
最具爭議的莫過於恒安閣故居的處置。梅艷芳生前遺囑明確規定,每月支付母親7萬港元生活費,並將兩處物業贈予好友劉培基,其餘財產在母親百年後捐贈佛學會。然而,覃美金自2004年起多次興訟,指控遺囑有效性,甚至要求一次性領取全部7100萬港元遺產。這場馬拉松式訴訟耗資驚人,最終恒安閣售得款項中大部分用於支付累積的律師費,形成「賣樓養訟」的弔詭局面。
法律界人士指出,此案暴露香港遺產法制度的現實困境:即便遺囑經過公證,若繼承人持續訴訟,仍可能導致遺產在管理過程中大幅縮水。梅艷芳的遺產爭議因此成為經典案例,促使更多高淨值人士採用家族信託等工具進行財富傳承規劃。

跑馬地毓秀大廈:遺產拍賣市場的冷暖實錄
除恒安閣外,梅艷芳遺產中的跑馬地毓秀大廈頂層單位同樣充滿戲劇性。這套實用面積471平方呎的兩房單位連440呎天台及車位,2012年8月首次拍賣時,雖從780萬港元競價至1040萬港元,仍因未達底價流拍。一個月後以980萬港元成交,呎價20,807港元,較當時同區二手均價高出約15%。
這宗交易折射出遺產物業拍賣的特殊性。一方面,拍賣行設定底價時需平衡遺產受益人利益與市場接受度;另一方面,買家常視遺產物業為「筍盤」,期待低於市價入手。毓秀大廈首次流拍顯示市場預期落差,而二次拍賣降價60萬港元成交,反映遺產管理人面對訴訟資金壓力的妥協。
值得關注的是,該單位連租約出售,當時月租約1.8萬港元,租金回報率約2.2%,低於香港平均水平。這或許解釋了其溢價空間有限的原因,也體現遺產處置中「快速變現」與「價值最大化」的兩難抉擇。

巨星遺產的社會啓示
梅艷芳的房產故事,實為香港經濟社會變遷的微觀縮影。從1993至2013年,其恒安閣單位價格波動恰與香港樓市大週期同步:九七回歸前外資撤離導致樓價短暫回調,2003年SARS後受惠於自由行政策反彈,2008年金融危機後在全球量化寬鬆推動下再創新高。這套豪宅的升值軌跡,見證了香港從製造業中心轉型為國際金融樞紐的進程。
而遺產管理困局則揭示財富傳承的複雜性。梅艷芳設立遺囑時年僅40歲,雖已考慮母親生活保障,卻未預見長達十餘年的訴訟拉鋸。這提醒高淨值人群,遺產規劃需具備法律前瞻性,必要時應引入專業信託架構,避免「好心反釀家族紛爭」。
梅艷芳(英語:Anita Mui Yim-fong;1963年10月10日—2003年12月30日),香港女歌手、演員、社會活動家,有「樂壇大姐大」之稱。她的形象百變,獲獎無數,是粵語流行樂壇輝煌鼎盛期的標誌性人物,也是香港演藝界第一位同時取得「歌后」及「影后」級殊榮的女藝人。梅艷芳的歌曲路線冶艷前衛,舞台衣着華麗大膽,風格千變萬化,被喻為「百變天后」及「亞洲麥當娜」。在演藝圈外,由於梅艷芳的童年經歷坎坷,曾被母親送到荔園獻唱,但仍不計前嫌致力供養母親,被長者安居協會等組織視為孝道楷模。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