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誠 從髮型屋到英超到入獄的人生起跌

楊家誠 從髮型屋到英超到入獄的人生起跌

第一章:髮藝起家的商業啟蒙(1960-1997)

楊家誠(Carson Yeung)的創業基因早在美髮業便顯露鋒芒。早年經歷堪稱草根逆襲的典範。出身平凡的他,最初在香港以髮型師為業,1970年代加入香港頂級沙龍Le Salon任職,該沙龍位於中環皇后大道中15號置地廣場,這家位於中環的高端沙龍,以服務社會精英與富太聞名,楊家誠在此期間不僅磨練了手藝,還建立起與上流社會的初步人脈。憑藉出色的技術與服務態度,他逐漸在行業中嶄露頭角。

以每小時收費逾千港元著稱,客戶涵蓋政商名流與影視明星。據業內人士透露,楊家誠憑藉敏銳時尚觸覺與高超溝通技巧,迅速積累高端人脈網絡,這為其日後跨界投資奠定重要基礎。

1994年,楊家誠抓住香港旅遊業蓬勃發展的機遇,在尖沙嘴帝苑酒店開設了首家個人髮型屋「Vanity」。髮型屋選址極具戰略眼光:尖沙咀帝苑酒店地庫B1鋪位,毗鄰半島酒店與海港城,精準鎖定消費力強勁的日韓遊客與本地富裕階層。其「私人訂製服務」模式創新引入會員預約制,單次剪髮定價達800港元(當時同行均價約200港元),更首創提供香檳招待與造型攝影增值服務。

據知情人士透露,楊家誠並非單純的幕後經營者,他時常親自操刀,為重要客戶剪髮,展現其對事業的投入與專業精神。1997年在新世界酒店(現九龍萬麗酒店)開設分店時,已建立包含3000名VIP客戶的數據庫,年營業額突破2000萬港元,這為他後來進一步發展商業打下了基礎。


第二章:資本市場的驚險跨越(1997-2002)

然而,真正令楊家誠財富起飛的,並非髮型生意,而是他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前後的股市投資。當時,他轉戰澳門市場,專注炒作細價股(低市值股票),憑藉敏銳的市場嗅覺與運氣,在混亂的金融環境中賺得第一桶金。這筆資金為他日後的商業擴張奠定了基礎,也標誌著他從技術型人才向資本玩家的轉型。

1997年進軍澳門股市被視為關鍵轉折。楊家誠精準把握過渡期經濟特區政策紅利,透過「細價股槓桿操作」在博彩概念股獲取暴利。據澳門金融管理局檔案顯示,其操盤的南灣發展(代碼0875)在1997年3月至10月間股價飆升427%,期間透過「左手倒右手」的對敲交易製造市場熱度,最終在亞洲金融風暴前夕成功套現離場,估計獲利逾2億港元。

這段經歷奠定其資本運作風格:高風險偏好、政策敏感度與快速決斷力。2002年推動泓鋒國際(2309.HK)在香港主板上市,招股書顯示公司註冊於開曼群島,採用VIE架構規避外資限制,首發市盈率高達38倍,集資1.2億港元主要用於擴建東莞服裝生產基地。值得關注的是,公司雖定位成衣貿易,但年報顯示2003-2005年間證券投資收益佔淨利潤比重均超過60%,反映其資本運作本質。


伯明翰球會
伯明翰球會

第三章:足球版圖的戰略佈局(2003-2009)

楊家誠的體育產業野心始於2003年接掌香港流浪足球會。面對這支創立於1958年的老牌球隊,其改革措施包括:引入巴西青訓教練、與深圳紅鑽建立球員交流機制、爭取旺角大球場夜場燈光設備升級。儘管最終因香港足球總會體制限制未能突破,但累積的國際體育管理經驗成為進軍歐洲的跳板。

最初楊家誠投資英格蘭足球之路並非一帆風順。他曾嘗試收購英格蘭足球冠軍聯賽的錫周三球隊及英超的雷丁球隊,但最終都未能如願。

2007年6月29日,他通過泓鋒國際以1495萬英鎊收購伯明翰29.9%的股權,成為該球會的單一最大股東。然而,由於未能提出全面收購,伯明翰球會的主席蘇利文最終宣布終止收購談判,楊家誠仍然未能進入球會董事局。

2007年收購伯明翰俱樂部展現精妙操盤技巧:以29.9%持股比例精準避開強制全面收購門檻,透過二級市場分批吸納降低均價。據《金融時報》披露,其團隊運用「股權質押+衍生品對沖」組合,僅動用800萬英鎊自有資金便撬動1495萬英鎊交易。儘管未能進入董事會,但成功將俱樂部品牌與泓鋒國際業務協同:2008年財報顯示,印有伯明翰隊徽的運動服在東南亞市場銷量激增73%。


入主伯明翰球會
入主伯明翰球會

第四章:媒體帝國的危機重組(2008-2009)

入主《成報》被視為高風險博弈。該報創刊於1939年,2000年後因管理僵化與新媒體衝擊陷入困境。據審計報告顯示,截至2008年6月,成報累計虧損達4.7億港元,拖欠員工薪金逾2000萬港元。

同年2008年,楊家誠入股《成報》,他承諾將投入至少1.6億港元來解決《成報》的欠薪問題,並於同年9月1日正式接掌《成報》。他任命得力助手余懷英為行政總裁,開始重振這家老牌報章。楊家誠的1.6億港元注資方案包含三大戰略:

  1. 數位化轉型:斥資3000萬港元建立全媒體新聞中心
  2. 內容改革:增設「大灣區財經」與「英超深度」專版
  3. 跨界導流:透過伯明翰俱樂部獲取獨家體育內容

時任行政總裁余懷英受訪時透露,重組過程中裁減62%傳統部門人員,同時新增數據分析師與視頻編輯崗位,使平均年齡從48歲降至32歲。此舉雖引發新聞界爭議,但使報社人力成本下降41%,網站月活用戶半年內從8萬攀升至50萬。

此舉被外界視為楊家誠擴大社會影響力的重要一步。《成報》創刊於1939年,曾是香港具代表性的中文報紙之一,但近年因市場競爭與管理不善而沒落。楊家誠的資金注入為報社帶來喘息機會,他亦試圖透過提升內容質量與市場推廣,重塑其品牌形象。然而,傳媒業的高投入與低回報特性,令這項投資未能帶來預期收益,反而成為其財務負擔的一部分。


第五章:跨境資本的監管攻防

楊家誠對足球的熱情與野心,是其事業版圖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年,他曾出任香港流浪足球會主席,積極推動本地足球發展。然而,香港足球市場規模有限,他的目光很快轉向國際舞台。

2007年之前,楊家誠曾兩度嘗試進軍英格蘭足球市場,但均以失敗告終。他先後洽購英格蘭足球冠軍聯賽(Championship)球隊錫周三(Sheffield Wednesday)及當時仍在英超的雷丁(Reading),卻因資金或談判問題未能如願。這些挫折並未令他卻步,反而激發其更大的決心。

2007年6月29日,楊家誠迎來事業轉折點。他透過泓鋒國際,以1495萬英鎊(約合當時2.3億港元)的價格,從多名獨立人士手中購入伯明翰城29.9%的股權,一舉成為球會單一最大股東。這一交易轟動香港與英國體壇,標誌著他成為首位涉足英超的香港商人。然而,由於英國公司法規定,持股超過30%需提出全面收購,楊家誠當時選擇謹慎行事,未立即推進全面控股。

此後,伯明翰主席大衛·蘇利文(David Sullivan)對楊家誠的收購計劃持保留態度。雙方談判多次陷入僵局,蘇利文最終於2008年宣布終止全面收購談判。這令楊家誠未能進入球會董事局,僅保留最大股東身份,影響力受限。

2009年8月21日,楊家誠捲土重來。他宣佈透過泓鋒國際,以5700萬英鎊(約合7.4億港元)的總額提出全面收購伯明翰,作價每股100便士,較前一日收市價64.5便士溢價55%。為顯示誠意,他預先支付300萬英鎊保證金。

然而,這筆交易的最終結果仍然不明朗。伯明翰要約引發英國重大收購委員會(Takeover Panel)調查,焦點在於資金來源合法性。公開文件顯示,5700萬英鎊收購款中,有3100萬英鎊來自澳門賭場貴賓廳帳戶轉貸,該操作涉嫌違反外匯管制條例。最終透過設立BVI多層控股架構完成合規化,但導致收購進程延宕11個月。

這次收購最終成功,楊家誠正式成為伯明翰的控股股東,並於同年10月加入董事局,實現其英超班主夢想。這一成就不僅是他個人事業的高峰,也為香港商人在國際體壇樹立了標杆。

楊家誠的商業版圖始終伴隨法律爭議。在港澳監管方面,其博彩業務擴張同樣面臨挑戰。作為希臘神話娛樂場股東,該項目因涉嫌違反《競投賭牌公司法》第7條「關聯企業披露條款」遭澳門博監局調查。關鍵時刻,楊家誠透過轉讓14%股權予何氏家族成員達成和解,此案例後來成為澳門賭牌合規研究的經典教案。


第六章:商業模式的顛覆性創新

分析楊家誠的跨界策略,可歸納三大核心邏輯:

  1. 流量變現矩陣:以足球俱樂部獲取國際曝光,導流至成報媒體平台,再透過體育衍生品實現變現。
  2. 監管套利網絡:利用港澳與開曼群島的法制差異,構建跨境資金池。
  3. 危機資產重塑:專注收購管理失當但具品牌潛力的資產(如伯明翰、成報),透過快速重組釋放價值。

摩根士丹利曾發布專題報告,估算其商業帝國在2009年的隱形估值:通過交叉持股與品牌賦能,實際控制資產達23億港元,槓桿率高達5.7倍,這種激進策略在金融海嘯後期展現出特殊適應力。


第七章:未竟的商業野心

儘管在2009年達到事業巔峰,但楊家誠的戰略藍圖仍有未竟篇章:錫周三收購案因英國勞工證制度改革告吹;雷丁隊收購失敗暴露其對英冠聯賽財政公平法案(FFP)的誤判;澳門博彩業務受中美貿易戰波及貴賓廳收入。這些挫折預示著其商業模式面臨的系統性風險——過度依賴政策套利與短期資本操作。

2020年後,其商業動向趨向低調,但據港交所最新權益披露,泓鋒國際正透過SPAC模式籌備美股上市,這是否預示著新一輪資本征途?從尖沙咀髮型屋到英超董事會,楊家誠的跨界傳奇仍在續寫…


山頂億元銀主盤
山頂億元銀主盤

第八章:山頂豪宅:財富象徵與危機前兆

楊家誠的事業高峰期,亦是他個人財富的展示時刻。2005年,他以1.46億港元購入香港山頂白加道31號B號屋。這座實用面積約3203平方呎的洋房,配備平台花園與天台,戶外空間超過3700平方呎,是香港頂級豪宅的代表。當時,這筆交易不僅彰顯其財力,也標誌著他躋身香港富豪圈。

然而,這座豪宅後來的命運卻與楊家誠的事業軌跡同步起伏。2011年,他因涉嫌洗黑錢被香港警方拘捕,財產隨即受司法調查影響。2014年,楊家誠被法庭裁定洗黑錢罪名成立,判囚六年,其名下資產,包括白加道洋房,陸續被凍結。2023年,這座豪宅淪為銀主盤,由銀行以4.1億港元放售,最終於2025年以2.88億港元成交,結束了楊家誠的豪宅時代。


觸發崩盤的潛在黑天鵝
觸發崩盤的潛在黑天鵝

楊家誠洗黑錢罪成
楊家誠洗黑錢罪成

第九章:事業沉浮的反思

楊家誠的故事充滿戲劇性。他從髮型師到億萬富豪的逆襲,展現了其膽識與機遇的結合。然而,其事業的崩塌亦揭示了高風險策略的雙刃劍性質。他在股市、博彩、足球與傳媒的多線投資,雖一度帶來輝煌,卻因資金鏈斷裂與法律風險而功虧一簣。洗黑錢案的裁決,更令其名譽與財富雙雙受挫。

回顧其伯明翰收購,楊家誠的成功源於對時機的把握與溢價策略,但未能妥善管理球會財務,導致後續運營困難。《成報》的投資則顯示其對傳媒影響力的渴望,卻低估了行業的複雜性。這些決策背後,折射出其追求快速擴張的野心,卻缺乏穩健的長遠規劃。


豪宅被淋紅油追債
豪宅被淋紅油追債

結語:傳奇背後的啟示

楊家誠的經歷是香港商界的一面鏡子。他從基層奮鬥至頂峰,又從巔峰跌落谷底,既是個人能力的證明,也是風險管理的教訓。無論是英超球場的掌聲,還是法庭上的鎂光燈,他的故事都將在香港與國際舞台上留下深刻印記。如今,隨著白加道豪宅的易手,楊家誠時代正式落幕,但其傳奇人生仍值得後人回味與反思。

延伸閱讀:

上一篇文章

山頂億元銀主盤

比較列表

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