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誠7.2億港元洗錢案

楊家誠7.2億港元洗錢案

楊家誠涉嫌洗黑錢逾7.2億元的案件中,力寶證券前經紀透露,楊曾將630萬元現金存入銀行,稱此為「補倉」操作,效率高於滙款或支票。控方質疑此說法,指出630萬元千元紙幣疊起約半米高,並非小數目。


楊家誠
楊家誠

一、案件背景:從足球大亨到階下囚

  1. 楊家誠的崛起與爭議
  • 簡述楊家誠發跡史:從髮型屋老闆躋身伯明翰足球會首位華人老闆,如何成為香港商界焦點。
  • 財富來源疑雲:2011年首度被廉政公署調查,揭開7.2億港元異常資金流動序幕。
  • 控罪要點:2001-2007年間透過5個傀儡戶口清洗黑錢,涉款規模創香港司法史紀錄。
  1. 案件特殊性分析
  • 跨境資金操作:結合內地投資項目(如星美集團)、香港證券市場與海外足球產業的洗錢網絡。
  • 司法挑戰:現金交易痕跡薄弱,控方依賴金融專家重建資金鏈,突顯反洗錢取證難度。

二、庭審焦點:現金存款效率之爭

  1. 控方質疑核心:630萬現金存款合理性
  • 物理層面矛盾:金融專家計算630萬千元鈔票體積(約0.5米高、重7.3公斤),質疑「補倉效率說」違反常理。
  • 行業慣例對比:證券業大額交易普遍使用支票或匯款,現金交易易觸發反洗錢警報。
  1. 潘稷證詞爭議
  • 利益衝突揭露:潘稷承認投資楊家誠內地項目215萬,並持有泓鋒國際3.05億股,衝擊其證人中立性。
  • 「熟客vs合夥人」之辯:控方緊咬潘稷在星美集團擔任非執董的角色,暗示其深度參與楊氏商業網絡。

三、企業網絡解碼:星美集團與成報傳媒的資本迷宮

  1. 星美集團股權結構剖析
  • 楊家誠透過空殼公司持有星美25%股權,該集團後重組成《成報》傳媒帝國。
  • 資金流動路徑:洗錢指控指向利用媒體業現金流特性掩飾非法資金來源。
  1. 泓鋒國際的槓桿遊戲
  • 收購伯明翰足球會操作:以2.2億港元槓桿收購,被質疑資金來源涉及地下錢莊。
  • 股價異常波動:2007-2009年間股價暴漲暴跌,疑似配合洗錢進行市場操控。

四、司法攻防戰:控辯雙方策略透視

  1. 控方證據鏈建構
  • 金融鑑證技術應用:通過分析5個傀儡戶口的交易頻率、地域分佈及關聯帳戶,重建洗錢網絡。
  • 心理戰術:主控官以「未見過百萬現金」強化陪審團對異常交易的認知落差。
  1. 辯護策略解析
  • 切割商業合作與洗錢:主張潘稷投資屬個人商業判斷,與楊家誠財務操作無關。
  • 質疑專家證詞:挑戰現金體積計算的實務可行性(如新舊鈔厚度差異、銀行快速點鈔流程)。

案件編號 : DCCC860/13

延伸閱讀:

比較列表

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