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冊放盤

負資產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相關研究

負資產

負資產(Negative Equity)之所以令人痛苦,甚至可能引發極端後果(如經濟崩潰或個人心理危機),背後涉及經濟學、心理學與社會結構的多重因素。以下結合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相關研究,分析其核心機制:

 

1. 負資產的定義與經濟痛苦

– 定義:當個人或企業的負債超過資產價值時(例如房貸餘額高於房產市價),即陷入負資產狀態。此時,即使出售資產也無法償還債務,導致淨資產為負。
– 經濟壓力:
– 流動性危機:負資產者可能被迫削減消費、變賣其他資產,甚至違約。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中,大量房主因房價暴跌陷入負資產,引發連鎖違約。
– 財富效應縮減:諾獎得主佛朗哥·莫迪利亞尼(Franco Modigliani)的「生命周期假說」指出,家庭消費取決於「終身財富預期」。負資產直接摧毀財富預期,導致消費緊縮,加劇經濟衰退。

 

2. 心理與社會層面的「痛苦」

– 行為經濟學視角:諾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的「損失厭惡」理論解釋,人們對損失的痛苦感遠大於獲利的快樂。負資產代表「已實現損失」,且可能長期難以逆轉,引發強烈的挫敗感與焦慮。
– 社會壓力與絕望:若負資產伴隨失業或收入下降(如經濟衰退期),個人可能陷入「債務螺旋」,甚至因社會汙名化或自我否定而產生極端行為。例如,日本1990年代資產泡沫破裂後,自殺率顯著上升。

 

3.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相關分析

– 約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研究「信息不對稱」如何加劇金融市場風險。他指出,銀行在放貸時若低估房價下跌風險(如2008年危機前),會過度擴張信貸,使更多家庭暴露於負資產風險。
– 羅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專注於資產價格波動的非理性因素。他警告房市存在「非理性繁榮」,價格泡沫破裂後,負資產將引發大規模違約與經濟衰退。
– 阿比吉特·班納吉(Abhijit Banerjee)與埃絲特·迪弗洛(Esther Duflo):透過實證研究指出,窮困家庭一旦陷入負資產,可能因缺乏緩衝機制而永久性脫離中產階級,加劇社會不平等。

 

4. 政策啟示與解決方案

– 債務重組與紓困:斯蒂格利茨主張,政府需在危機時介入,強制銀行與借款人協商減免債務(如修改貸款條款),避免大規模止贖。
– 強化金融監管:席勒提倡建立「風險共擔」機制(如房貸與房價指數掛鉤),防止信貸過度擴張。
– 心理與社會支持:卡尼曼的行為經濟學建議,政策應關注負資產者的心理狀態,提供諮詢與再就業協助,而非僅聚焦經濟指標。

 

結語

負資產的「痛苦」不僅是數字上的赤字,更是對個人未來信心的摧毀與社會穩定的威脅。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們的研究提醒,解決負資產問題需結合金融改革、社會安全網與行為科學的洞察,才能緩解其深層次影響。

延伸閱讀:

上一篇文章

負資產痛苦

下一篇文章

明日大嶼

比較列表

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