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樓市下跌對業主的心理、財務影響。怎樣在危機中尋找轉機

盈翠半島

香港作為全球房價最高的城市之一,其樓市動向長期牽動著社會經濟神經。然而,自2022年以來,受國際局勢、利率上升、移民潮及本地經濟疲軟等多重因素影響,香港住宅樓價持續下跌。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數據,2023年全年樓價累計下跌約7%,部分地區跌幅更超過15%。這場調整不僅衝擊整體經濟,更直接影響數十萬業主的財務狀況、心理狀態與社會流動性。本文將結合官方數據與專家報告,深入探討樓市下跌對業主的多維度影響。

 

一、財務衝擊:資產縮水與負資產風險攀升

1.1 房產貶值導致淨資產蒸發
對多數香港業主而言,房產是家庭財富的核心組成。根據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2023年報告,住宅物業佔家庭總資產比例高達68%。樓價每下跌10%,理論上將導致家庭淨資產減少約6.8%。以2023年整體樓價下跌7%計算,業主平均損失約50萬港元資產價值。中原地產研究部指出,部分在2018-2019年樓市高峰期購房的業主,賬面虧損已達20%,若計入交易成本,實際損失更為顯著。

1.2 負資產個案激增威脅金融穩定
當物業市值跌破未償還按揭貸款額時,業主即陷入「負資產」狀態。金管局數據顯示,2023年第四季負資產住宅按揭宗數飆升至11,123宗,創2003年「沙士」後新高,涉及金額達593億港元。這意味著超過1%的按揭貸款可能面臨違約風險。香港大學經濟學教授鄧希煒警告,若樓價再跌10%,負資產宗數恐突破3萬,銀行體系穩定性將受考驗。

1.3 供款壓力與斷供風險加劇
美國聯儲局自2022年啟動激進加息後,香港最優惠利率(P按)已累計上升3%,導致每月供款額增加約20%。仲量聯行研究顯示,目前供樓負擔比率(即供款佔收入比例)已達75%,遠超國際警戒線的50%。香港社區組織協會2023年調查發現,12%受訪業主曾拖欠供款,其中4%面臨銀行收樓威脅。經濟學人智庫(EIU)預測,若利率維持高位,2024年斷供案例可能增加30%。

 

二、心理與社會層面:家庭壓力與消費萎縮

2.1 心理健康危機浮現
樓價下跌不僅是數字遊戲,更直接衝擊業主心理狀態。香港心理衛生會2023年研究指出,35%受訪業主因房產貶值出現焦慮症狀,15%達到臨床憂鬱標準。個案顯示,有夫婦因爭執是否「止蝕賣樓」導致婚姻破裂,青少年則因家庭資產縮水被迫放棄海外升學計劃。城市大學社會學教授陳國賁指出,房產作為「中產身份象徵」的崩塌,正引發廣泛的身份認同危機。

2.2 消費緊縮拖累經濟復甦
業主為維持現金流,普遍縮減非必要開支。香港零售管理協會數據顯示,2023年奢侈品銷售額同比下降18%,中環等高檔商圈空置率升至12%。同時,香港統計處調查發現,62%業主推遲裝修計劃,導致建築業失業率升至5.8%。瑞銀分析師認為,這種「財富效應」導致的消費萎縮,可能使香港GDP增長率減少0.5個百分點。

2.3 社會流動性惡化
樓市調整本可為年輕家庭創造上車機會,但現實卻加劇階層固化。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研究發現,現有業主中僅23%願意降價出售,多數選擇持貨觀望,導致市場成交量萎縮42%。另一方面,銀行收緊按揭審批,首置客平均首付比例從30%升至40%,變相將更多年輕人拒之門外。社會服務聯會主任黃健偉批評,樓市僵局正使香港淪為「有產者與無產者的對立社會」。

 

三、政策應對與市場調適

3.1 政府救市措施成效有限
為穩定樓市,香港政府2023年底宣布放寬印花稅(BSD),將外來人士置業稅率從30%降至15%,並允許本地客「先免後徵」。然而,高力國際報告指出,政策實施三個月內僅帶動成交量微升8%,未能扭轉跌勢。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坦言,利率高企與經濟前景不明,削弱了政策刺激效果。

3.2 開發商創新銷售策略
發展商為加速去庫存,推出史無前例的優惠方案。新鴻基地產2024年初推出的屯門項目,提供120%按揭(即買家可超額貸款支付稅費),長實集團則允許買家「先住後付」。儘管如此,萊坊研究部指出,2023年新盤銷售率僅51%,較2021年的82%大幅下滑,顯示市場信心仍未恢復。

3.3 業主自救策略分化
面對逆境,業主應對策略呈現兩極化。美聯物業調查顯示,45%業主選擇放租物業以補貼供款,導致2023年租金收益率回升至2.8%。但同時,15%高槓桿業主被迫「劈價沽貨」,其中不乏移民急售個案。香港理工大學金融學教授鄭天熊建議,業主應盡快進行壓力測試,預留至少12個月供款儲備以應對風險。

 

四、長期趨勢:結構性調整無可避免

4.1 人口結構改變需求基礎
香港統計處預測,2046年將有36%人口超過65歲,老年業主傾向「大屋換細屋」釋放資產,可能加劇中小型單位供應過剩。摩根士丹利報告預測,未來十年香港住宅需求年均增長僅0.5%,遠低於過去二十年的1.8%。

4.2 經濟轉型重塑區域價值
隨著中環寫字樓空置率升至16%,傳統核心區光環褪色。第一太平戴維斯研究發現,2023年港島區樓價跌幅(9%)高於新界(6%),反映「邊緣化區域」抗跌力較強。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主任朴之水認為,樓市正從「全面泡沫」轉向「結構性分化」。

4.3 可持續發展壓力
政府《長遠房屋策略》要求未來十年提供49萬個住宅單位,但環保團體警告大規模開發將超出生態承載力。世界綠色組織建議推動「垂直城市」概念,透過改建工廈與共享居住模式緩解矛盾,但相關法規改革仍需時日。

 

五、結論:危機中的轉機

香港樓市下跌既是危機,亦是推動結構改革的契機。短期而言,業主需審慎管理財務風險,避免過度槓桿;中期來看,政府應加快土地供應改革,發展多元產業降低經濟對地產的依賴;長期則需建立更完善的社會安全網,緩解財富縮水對民生的衝擊。正如團結香港基金研究總監田詩蓓所言:「與其追求樓價反彈,不如把握時機重建更公平、可持續的居住模式。」

樓市起伏本是經濟常態,但對身處其中的業主而言,每一次波動都是切身之痛。唯有正視問題本質,才能在陣痛中找到新生之路。

參考資料:
1. 香港金管局《貨幣與金融穩定情況半年度報告》(2023年12月)
2. 差餉物業估價署《香港物業報告2023》
3. 仲量聯行《香港住宅市場展望2024》
4. 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社會流動性與住房政策研究》(2023)
5. 瑞銀《財富效應對亞洲經濟影響分析》(2024年1月)

負資產一詞指當一項被用在抵押保證而取得貸款、惟市值比尚未清還的本金現值還低的資產。這些資產大多數為物業或者土地,亦可能為汽車,或者大型電腦等等物品。

延伸閱讀:

比較列表

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