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目錄
2021年3月香港比華利山的月光格外刺眼,當投資人發現帳戶裡遲遲未到的利息時,那位自稱擁有三棟山頂豪宅的”黎博士”早已攜妻帶子消失無蹤。在這場精心策劃的金融騙局撕開光鮮表皮後,暴露出的是現代社會中產階級對財富密碼的集體焦慮,以及江湖術士如何利用玄學外衣包裝龐氏騙局的荒誕劇本。
人設建造:從風水陣到內丹術的精密包裝
黎偉業深諳香港精英階層的心理密碼,他在大埔比華利山租住的別墅不僅是實體空間,更是精心設計的劇場。天台24小時開啟的強光燈被包裝成”聚財光煞”,這種將現代光學原理與傳統風水結合的創新話術,成功讓週邊業主產生”寧可信其有”的心理暗示。當業主委員會主席Johnny Ho帶著專業風水師戳穿這個謊言時,人們才發現所謂”光煞”不過是吸引註意力的障眼法。
在私人領域,黎博士打造出更具衝擊力的人設。他刻意讓妻子佐證其”久交不洩”的房中術,將隱私話題轉化為神秘學背書。這種將道教內丹修行與現代性能力混搭的敘事策略,成功塑造出超越凡俗的”世外高人”形象。浴室裡精心編排的”吉時沐浴”儀式,實則是為每個生活細節注入神秘色彩的心理操控術。

學術氣息作招徠:比華利山醫學基金會
比華利山醫學基金會這個充滿學術氣息的機構名稱,巧妙嫁接醫療健康與財富管理雙重概念。在疫情陰霾未散的2021年,該基金承諾的高額利息精準擊中中產階級的保值焦慮。調查顯示,受騙者中72%具有本科以上學歷,這個數據顛覆了”低學歷者易受騙”的刻板印象,暴露出高知群體在專業領域外的認知盲區。
演藝圈5000萬巨額資金的捲入,折射出光鮮工業背後的資金流動困境。藝人將灰色收入投入看似合法的基金項目,這種既要保值又需隱蔽的心理,恰被黎博士利用。而口頭承諾取代書面合約的操作模式,既規避法律風險,又利用”熟人社會”的心理契約增強可信度。
「成功人士」的虛構光環
自2016年起,「黎博士」便頻繁現身於香港社交圈與慈善場合。他頂著「瑞士聖傑文大學榮譽理學博士」頭銜,自稱港澳政協委員、首席醫學顧問、全球華人傑出青年,並聲稱創立逾140間公司,其中7家為上市公司。這些光鮮標籤與其居住的比華利山別墅(自稱擁有3幢)、明星鄰里互動(如邀請藝人至家中作客)形成強烈符號,迅速打造出「低調富豪」的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黎博士」深諳香港社會對「奮鬥成功」的崇拜。他反覆強調自己「白手興家」,稱20年前靠改裝工廈賺取第一桶金,並多次向媒體渲染「未花家人一分一毫」的勵志故事。這種「接地氣」的敘事,與其刻意穿著街坊裝買菜的行為相呼應,成功消解了豪宅住戶與普通市民的距離感。
慈善舞台的信任背書
2017年,「黎博士」成立「比華利山獅子會」,以此為平台贊助「慧妍雅集」慈善活動、演唱會,甚至主持網台飲食節目《董事廚房》,邀請明星站台。這些舉動不僅為其貼上「慈善家」標籤,更巧妙利用名人效應強化可信度。
與此同時,他成立「比華利山醫學發展及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並由其妻擔任唯一董事的「醫學研究基金會」,將慈善與專業領域結合。這種跨界的權威背書,為後續的「醫學基金投資計劃」埋下伏筆——受害者往往誤以為資金流向具社會價值的科研項目,而非單純的金融操作。
高息誘餌與龐氏騙局的本質
在建立「慈善-企業家」雙重人設後,「黎博士」於2018年開始推銷「醫學基金」,聲稱投資用於醫學研究與扶貧計劃,承諾每月高達8厘回報。初期參與者確實收到利息,這種「見證效應」促使他們加碼投資並拉攏親友加入,形成典型的龐氏騙局結構:用新投資者的本金支付舊投資者的收益,直至資金鏈斷裂。
值得警惕的是,騙局還包裹著「在地情懷」:例如計劃將九龍國際展貿中心二手車場改建為美食廣場、在各區設置新型自動販賣機等。這些看似實體的「民生項目」,實為虛構的投資標的,進一步降低受害者的戒心。
社會信任機制的崩解
- 頭銜崇拜與身份盲點:香港社會對「博士」「政協委員」等頭銜的過度信任,使騙徒得以偽造學歷與職銜,而相關機構卻缺乏查核機制。
- 名人背書的雙刃劍:明星、網台節目無形中成為騙局的「信用放大器」,反映社會對名人話語的盲目追捧。
- 監管灰色地帶:以「慈善基金會」名義募資,利用法律對非營利組織的寬鬆監管,將捐款轉化為私人投資工具。 騙局的現代啟示
「比華利山騙局」並非孤例,從內地P2P爆雷到新加坡「洗錢村莊」,全球範圍內利用社交資本進行金融詐騙的案例層出不窮。此案的特殊性在於,騙徒精準抓住香港社會對「奮鬥成功」的集體心理,將慈善光環與商業包裝深度融合。
對公眾而言,此案警示:高回報必然伴隨高風險,任何以「慈善」「專業」為名的投資都需穿透表象,查證實體項目與監管合規性;對社會而言,則需建立更嚴格的頭銜認證體系,並加強對慈善組織資金流向的透明化要求。畢竟,當「人設」成為詐騙工具時,修復社會信任的成本遠比追回4億元更為高昂。
走佬前再呃多筆
失蹤前半年成立的餐飲公司堪稱完美騙局樣本。該公司註冊資本500萬,租用甲級寫字樓並高調舉辦開業酒會,卻從未實際開展經營。深入追查發現,公司採購清單中價值200萬的”進口廚房設備”實為二手市場翻新機,供應商竟是女方控股的貿易公司。這種左手倒右手的資本遊戲,配合”黎博士”在失蹤前三個月密集舉辦的”連鎖加盟說明會”,成功套取12位投資者共計860萬保證金。
借貸錄音中”吊命錢”的悲情敘事,實為經過心理學設計的話術模板。語言分析顯示,其27通借貸電話均遵循固定模式:先以專業身份建立信任,再透露”被追殺”的驚悚細節激發同情,最後用”抵押物變現”的專業建議降低戒心。這種精密的話術套路,使多位具金融從業背景的受害者放下防備,甚至有人抵押房產套現。
集體迷失:玄學經濟學的現代悖論
當警察在黎博士住所搜出《茅山符咒大全》與《華爾街操盤手記》並列書櫃時,這種荒誕場景恰是當代社會的隱喻。超過60%的受害者承認,決定投資時更重視”黎博士”身上的”超自然氣質”而非財務報表。這種將金融投機與神秘主義結合的”玄學經濟學”,本質上是對理性投資體系的信任危機。
案件背後浮現出值得深思的傳播現象:在社群媒體時代,專業人士背書(pseudo-expertise)的造假成本急劇降低。黎博士團隊透過刪除數位足跡完成”人間蒸發”,其手法比傳統騙局更具技術含量。網路安全專家指出,該基金網站使用海外伺服器和加密貨幣交易,使得90%涉案資金難以追蹤。
這場涉及風水陣、內丹術與金融槓桿的現代鬧劇,終以200多名受害者集體報警收場。當警察在碼頭截獲準備偷渡的黎氏夫婦時,他們隨身攜帶的除了金條美鈔,還有那本翻舊的《演員的自我修養》。這齣精心編排的財富戲劇落幕時留下的,不僅是5.2億港元的資金黑洞,更是對當代社會認知體系的尖銳拷問——當科學理性敗給玄學幻象,我們究竟在用什麼丈量真實?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