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冊放盤

尖沙咀香檳大廈:從摩登地標到「一樓二百鳳」的歷史沉浮

香檳大廈

摩登地標的誕生與轉型

1957年落成的香檳大廈,曾是九龍半島最高的建築之一,象徵戰後香港經濟起飛的繁華。其設計融合現代主義風格,玻璃幕牆與流線型結構在當時堪稱前衛。1960年代,大廈地下及低層商場逐漸成為香港攝影愛好者的聖地,匯聚數十間相機及攝影器材店,吸引本地專業人士與海外遊客,奠定其「攝影器材王國」的地位。然而,隨着香港產業結構轉型與地產市場變遷,香檳大廈的命運在1990年代迎來劇變。

劏房經濟與色情產業的崛起

1990年代,香港樓價飆升、基層住房短缺問題加劇,「劏房」模式應運而生。香檳大廈業主為應對租金收益下滑,將單位分割成狹小空間出租。此舉意外吸引性工作者進駐,B座尤其成為「鳳樓」集中地。初期以本地「一樓一鳳」為主,性工作者獨立經營,形成半隱蔽的灰色地帶。2000年後,隨內地與香港往來頻繁,黑幫看準商機,以「一條龍」模式操控產業鏈:從招攬內地女性來港、偽造證件、租用劏房,到透過色情網站及交友程式招客,逐步壟斷香檳大廈的色情市場。高峰期,大廈內近200個劏房被改造成「鳳竇」,月均「肉金」收益逾500萬港元,成為黑幫重要財源。

鳳樓
鳳樓

時間經濟學:

利用午間白領「偷閒」習慣,打造「午市高峰」,曾出現80名嫖客同時排隊的奇景,反映其精準的市場策略。然而,繁榮背後罪案頻生:性工作者遭剝削、嫖客被勒索、黑幫械鬥等事件屢見報端,大廈治安急速惡化。

政治醜聞與社會爭議

2011年7月,民主黨前九龍城區議會副主席陳家偉被揭發光顧鳳樓,事件暴露香檳大廈的「政商光顧鏈」。陳起初辯稱「進行社會調查」,最終因輿論壓力辭職退黨。此事引發公眾對公職人員道德操守的質疑,亦反映色情產業與社會權力結構的複雜糾葛。輿論爭議集中在兩方面:

  • 道德批判:衛道人士譴責大廈淪為「道德黑洞」,要求政府加強掃蕩;
  • 經濟現實:社福團體指出,劏房鳳姐多為經濟弱勢群體,掃黃可能加劇其生存困境。

警方「連根拔起」與時代終結

2010年代,發展商啟動香檳大廈收購計劃,至2023年已掌握逾75%業權。黑幫趁空置單位增多,強行破門增建劏房,終引警方強力反制。2023年,警方發動代號「烽火」的跨部門行動,動員百名警力突擊搜查,起獲大量監控設備與交易紀錄,149個被霸佔劏房全數清空。行動後,大廈窗戶被封、鳳樓招牌拆卸,昔日霓虹閃爍的走廊只剩頹垣敗瓦。

尖沙咀香檳大廈
尖沙咀香檳大廈

香檳大廈的興衰,折射香港半世紀的社會變遷:

  • 經濟層面:從攝影業黃金時代、劏房經濟畸形發展,到地產資本收購重建,見證產業迭代與空間爭奪;
  • 文化層面:其「雙面性」——白天是相機迷的懷舊地標,夜晚化身慾望迷宮——成為香港都市傳奇的縮影;
  • 政策層面:掃黃成效與劏房問題的拉鋸,反映治理灰色地帶的長期困境。

如今,香檳大廈靜待重建,但其作為「東方情色地標」的歷史,早已嵌入香港的集體記憶。未來若化身豪宅或商場,這段「一樓二百鳳」的往事,或將成為城市考古學中一頁難以言說的秘辛。

延伸閱讀:

比較列表

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