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關閉此搜尋框。

註冊放盤

搜尋
關閉此搜尋框。

店舖租務消息 銅鑼灣羅素街由月租高峰750萬元下跌至150萬租出

銅鑼灣羅素街由月租高峰750萬元下跌至150萬租出

奢侈品帝國與「天價租金」的狂歡

由英皇國際持有,月租從2015年高峰期的750萬元,暴跌至如今的150萬元,跌幅高達八成。這一驚人變化不僅反映了香港零售市場的劇烈震盪,更揭示了疫情、消費模式轉變及經濟環境對核心商業區的深遠影響。

這條全長僅300米的街道,曾是全球零售業的「風向標」。2013年,國際房地產顧問公司戴德梁行發佈報告,將羅素街評為「全球最貴商舖地段」,每平方呎租金高達2,630港元,超越紐約第五大道與巴黎香榭麗舍大道。彼時,這裡是頂級奢侈品牌的兵家必爭之地——Prada、Gucci、Louis Vuitton等國際品牌旗艦店林立,櫥窗燈火徹夜通明,遊客拖著行李箱掃貨的場景隨處可見。

「750萬月租」的瘋狂邏輯
2015年,英皇國際旗下的羅素街22至24號全幢商舖,以月租750萬港元租予意大利內衣品牌LA PERLA,創下當時全港單一商舖租金紀錄。按物業面積約10,000平方呎計算,呎租高達750港元,堪稱「寸金尺土」的極致體現。這筆交易的背後,是香港零售業的黃金十年(2004-2014):自由行政策帶動內地豪客「爆買潮」,奢侈品銷售年均增長逾20%,商舖業主坐享租金年漲30%的暴利。


從750萬到150萬的殘酷現實

疫情只是最後一根稻草

2020年9月,LA PERLA結束長租合約,羅素街22至24號開始以短租形式招攬租客,但始終無人問津。直至2024年,該物業終於以月租150萬港元簽訂長約,較高峰期暴跌80%。這並非單一案例——羅素街8號英皇鐘錶珠寶中心地下巨舖,月租從高峰期的900萬港元跌至2023年的200萬港元;同街60號BURBERRY旗艦店更在2020年提前退租,結束十年租約。

數據背後的結構性轉變

  1. 零售業「去奢侈品化」
    2019年社會運動疊加疫情封關,內地自由行旅客消失,奢侈品銷售額從2018年的1,010億港元暴跌至2022年的350億港元。品牌紛紛轉向成本更低的線上渠道或體驗式旗艦店,傳統街舖需求銳減。
  2. 商舖生態鏈斷裂
    過去「奢侈品旗艦店—高街時尚—藥妝店」的金字塔式租金結構瓦解。核心區商舖空置率在2023年達15.6%,業主被迫接受「短租、分租、降租」三連擊。
  3. 消費模式革命
    香港本地消費力疲弱,Z世代更傾向「體驗式消費」而非炫耀性購物。K11 Musea、太古廣場等商場以藝術策展、沉浸式體驗搶客,傳統臨街巨舖淪為「過時場景」。

羅素街神話為何不可持續?

「自由行依賴症」的惡果
香港零售業長期畸形依賴內地遊客,2018年自由行旅客佔零售額42%。當政治環境、簽證政策、匯率波動等因素變化,缺乏多元客源的弱點暴露無遺。反觀東京銀座、首爾明洞等商圈,本地消費佔比逾六成,抵禦外部衝擊能力更強。

地產霸權的反噬效應
過去二十年,地產商以「簽長約、年年加租」模式榨乾零售商利潤。以周大福為例,其2022年財報顯示租金成本佔營收18%,而國際同業平均僅5-8%。當市場逆轉,業主寧願丟空舖位也不願大幅降租,加劇供需失衡。

城市規劃的致命盲點
政府長期放任核心區商舖「奢侈品化」,忽視社區商業生態平衡。羅素街周邊的利園山道、波斯富街,原本充滿茶餐廳、書店等民生商戶,卻在租金狂潮中被連鎖藥妝、珠寶店取代,最終淪為「千篇一律的遊客特區」。

疫情後消費模式的永久性改變
疫情加速了消費者從線下到線上的轉移,電商的便利性和價格優勢削弱了實體店的競爭力。即使疫情後旅遊業逐步復甦,內地旅客的消費習慣已發生改變,奢侈品消費更多轉向免稅店或海外市場,銅鑼灣的吸引力有所下降。

高昂租金與經營成本的壓力
高峰期羅素街的呎租高達858元,這對零售商的盈利能力構成極大挑戰。疫情期間,零售商的收入銳減,許多品牌選擇縮減門店規模或退出高租金市場。即便如今租金回落至172元/呎,對於部分品牌而言,仍然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市場競爭與新興商業區的崛起
香港的商業地產市場正在經歷重新洗牌。西九龍、尖沙咀等新興商業區的發展,吸引了部分品牌和消費者的注意力。這些地區的租金相對較低,且配套設施更為現代化,對傳統核心區如銅鑼灣構成競爭壓力。

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
全球經濟復甦緩慢,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吸引力受到一定影響。零售商在擴張策略上更趨謹慎,傾向於選擇短期租賃或靈活的經營模式,而非長期高成本的承租。


    市場啟示:零售業的適應與轉型

    羅素街租金的暴跌,對香港零售市場和物業持有者敲響了警鐘,但也為行業的轉型提供了契機。以下是幾點值得關注的啟示:

    靈活租賃模式的興起
    短租和快閃店的流行,反映了零售商對市場不確定性的應對策略。物業持有者需要適應這一趨勢,通過提供更靈活的租賃條款,吸引品牌進駐。英皇國際在疫情期間的短租嘗試,是一個成功的案例。

    多元化經營的重要性
    傳統的零售模式已難以支撐高租金,物業持有者應考慮將商業空間用於多元化用途,例如體驗式零售、文化活動或創意產業。張敬軒婚紗店的案例,展示了非傳統零售的潛力。

    數位化與線下體驗的結合
    隨著電商的崛起,實體店的價值在於提供獨特的消費體驗。品牌需要通過沉浸式設計、互動活動等方式,提升門店的吸引力。羅素街的物業持有者可與租戶合作,打造更具話題性的消費場景。

    租金水平的重新定位
    目前羅素街的呎租172元,較高峰期大幅下降,但仍高於部分新興商業區。物業持有者需要重新評估租金定價策略,平衡收益與出租率,確保物業的長期競爭力。


      羅素街的未來:重生還是淪為「奢侈品墓場」?

      短期求生:從「巨舖」到「碎片化」
      業主開始將萬呎巨舖拆分出租。羅素街60號原BURBERRY旗艦店,現分租予運動品牌、咖啡店及醫美中心,總租金反較單一租戶時期高15%。這種「去中心化」模式或成過渡期主流。

      中期轉型:在地文化賦能商業空間
      年輕創業者倡議將空置舖位改造成「文化共創空間」,例如引入本地設計師品牌、舉辦微型藝術展。參考台北赤峰街模式,以「巷弄經濟」重建街區魅力。

      長期結構改革:打破地產霸權循環
      政府需推出「核心商業區活化政策」,包括空置稅、租金管制、業態配額制等。更根本的是擺脫「地產財政」依賴,發展科技、文化等新經濟引擎,為商業地產提供多元支撐。


      能否重振雄風?
      能否重振雄風?

      未來展望:銅鑼灣能否重振雄風?

      儘管羅素街租金的暴跌令人震驚,但銅鑼灣作為香港零售核心區的地位尚未完全動搖。隨著香港旅遊業的逐步復甦,以及內地與香港之間的進一步融合,銅鑼灣有望迎來新的機遇。然而,復甦之路並非坦途,以下是幾個影響未來走勢的關鍵因素:

      1. 旅遊業的復甦速度
        內地旅客的回流是銅鑼灣零售市場復甦的關鍵。隨著兩地通關政策的放寬,消費者的信心正在逐步恢復,但能否重現昔日的豪華消費熱潮,仍需時間觀察。
      2. 新零售模式的創新
        未來,銅鑼灣的零售業需要更多創新,例如引入科技驅動的消費體驗、打造主題式購物街區,或與文化旅遊相結合。這些舉措有助於吸引年輕消費者和國際遊客。
      3. 政策支持與城市規劃
        政府在振興零售業和旅遊業方面的政策,將直接影響銅鑼灣的未來。通過稅務優惠、消費券計劃或城市更新項目,銅鑼灣有望重塑其商業魅力。
      4. 全球經濟的影響
        香港作為國際化都市,其零售市場深受全球經濟波動的影響。若全球經濟環境持續低迷,零售商的擴張意願可能進一步受抑。

      全球案例對照:哪些城市走出「天價租金陷阱」?

      東京銀座:高端化與在地化的平衡術
      銀座雖有LV、Chanel旗艦店,但透過「地下街經濟」保留百年和菓子店、手工藝作坊,並立法限制外資品牌過度擴張。其商舖空置率長期低於5%,租金波動幅度僅香港三分之一。

      倫敦牛津街:從零售荒漠到體驗經濟重生
      受電商衝擊,牛津街2018年空置率達10%。當地政府推動「商業改良區」(BID)計劃,補貼品牌打造AR試衣間、快閃店等體驗空間,並將空置舖位改造成藝術展廳,成功將人流量提升30%。

      新加坡烏節路:政府主導的租金調控
      新加坡市建局設立「核心零售區租金指數」,對超額漲租業主徵收附加費,並要求商場保留20%面積予本土品牌。2023年烏節路商舖租金僅較高峰回落15%,抗跌力遠勝香港。


      羅素街的黃昏,香港的十字路口

      從月租750萬到150萬,羅素街的暴跌不只是一條街道的沒落,更是香港經濟轉型的縮影。當「自由行紅利」退潮、「地產神話」破滅,這座城市必須直面深層次矛盾:是要繼續沉迷於「炒舖經濟」的虛幻殘影,還是痛定思痛,重建一個多元、包容、可持續的商業生態?

      在新的市場環境下,靈活應變、創新經營、以及對消費者需求的精準把握,將是銅鑼灣重振雄風的關鍵。羅素街的租金「大瀉」,或許是危機,但也可能是零售業迎來轉型的契機。未來的銅鑼灣,能否在變革中找到新的定位,答案,或許藏在羅素街那些尚未被奢侈品Logo填滿的空白櫥窗裡。


      羅素街(英語:Russell Street)是位於香港灣仔區銅鑼灣西面的街道,單程西向行車,東起利園山道,西至堅拿道東。現在的羅素街已經是銅鑼灣中最繁忙的街道之一,波斯富街以東一段已劃作永久行人專用區,以西一段(時代廣場外)也被劃作行人優先區,地面棄用瀝青而改鋪紅

      延伸閱讀:

      比較列表

      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