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scar
Cerrar este cuadro de búsqueda.

Regístrese para listar su propiedad

Buscar
Cerrar este cuadro de búsqueda.

Li Genxing pierde otros 10,3 millones de yuanes en la trampa de la "titularización de tiendas".

李根興又蝕1030萬元

地產基金舵手李根興割肉止損啟示錄:1030萬虧損背後的四個殘酷現實

「寧可壯士斷臂,不可坐困危城。」這句商戰金句,正在香港地舖投資市場上演真實版。盛匯商舖基金創辦人李根興,這個曾被譽為「街舖投資教父」的風雲人物,近日接連劈價沽售兩間核心地段地舖,合計帳面虧損高達1030萬港元。一石激起千層浪,這筆震撼業界的交易不僅揭開香港零售地產的傷疤,更暴露出後疫情時代投資邏輯的顛覆性轉變。


【血淋淋交易內幕】兩舖四年蒸發1/3價值

首宗矚目交易發生在新蒲崗衍慶街。這間710方呎的粥店舖位,2021年8月正值疫情肆虐期,李根興以2100萬高調接貨。當時他豪言:「民生區抗跌力強,月租5.8萬回報3.3%夠穩陣。」然而四年後,這間被寄予厚望的「現金牛」卻以1340萬割讓,賬面蒸發760萬,跌幅達36%。若計及印花稅、佣金等交易成本,實際虧損恐突破800萬大關。

另一宗未公開詳情的舖位交易,則令總虧損攀升至1030萬。據業界消息,該舖位位於傳統民生區,原購入價約1500萬,如今以近八折價錢求售。兩宗交易合計套現3070萬,卻要倒貼逾千萬離場,這對擅長「摸貨」短炒的李根興而言,無疑是職業生涯罕見的滑鐵盧。


【解剖第一把刀】時機誤判:2021年接火棒的代價

翻開交易時間表,致命傷清晰可見。2021年正值全球資產狂潮,香港商舖市場卻呈現詭異的「冰火兩重天」。當時疫苗面世催生復甦預期,核心零售區舖租跌幅收窄,但李根興選擇押注的民生區,反而因第五波疫情爆發陷入更深寒冬。

「他犯了典型『逆向投資』陷阱。」美聯工商舖分析師張國強直言,「2021年接貨看似撈底,實則忽略三個結構性轉變:跨境消費不可逆、民生區過度飽和、線上外賣平台崛起。」事實證明,新蒲崗周邊500米範圍內,過去三年新增超過20間粥粉麵店,同質化競爭將租金壓低15%,所謂「穩定回報」根本不堪一擊。


第二把刀見骨
第二把刀見骨

【第二把刀見骨】加息風暴:槓桿玩家的死亡倒數

更深層危機藏在財務報表裡。據盛匯基金過往操作模式,這類地舖投資多採用「高槓桿+高息融資」策略。以新蒲崗舖位為例,若當初按揭七成,按現時P按息率5.875%計算,每月供款高達6.9萬,竟比租金收入多出1.1萬!「這等於每月倒貼養舖,持有越久失血越多。」中原工商舖董事總經理潘志明算得精準。

更殘酷的是,美國聯儲局「higher for longer」利率政策,徹底粉碎地產基金的套利模型。過往靠低息環境「借平錢收貴租」的方程式,在融資成本飆升下變成「死亡螺旋」。業內人士透露,部分基金產品的利息覆蓋率(ICR)已跌破1.5倍警戒線,逼得管理人不得不斬倉止損。


第三刀插心
第三刀插心

【第三刀插心】零售變天:外賣平台如何閹割街舖價值

走進衍慶街實地觀察,真相更加血淋淋。午市時段的粥店雖有十餘食客,但外賣員進出頻率更高達每分鐘2-3人。「這間店外賣佔比超過六成,根本不需要黃金地段。」餐飲業老手陳老闆道破天機,「現在租舖首重廚房面積,門面裝潢反成次要。業主若死抱『地段論』,注定被時代淘汰。」

2023年香港餐飲業外賣訂單佔比達47%,較疫情前激增32個百分點。當「地理輻射半徑」被電單車騎士改寫,傳統街舖的「人流變現」邏輯已然崩解。李根興當年看重的「唐樓地舖曝光率」,在Z世代消費者眼中,可能還不如Foodpanda頁面上的星級評分來得重要。


【最後一刀封喉】基金贖回潮:囚徒困境下的自保大逃殺

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來自基金投資者的信心潰堤。據證監會資料,盛匯旗下某主打民生舖位的基金產品,2023年贖回申請按月激增兩倍。「投資者眼看美國REITs年息8%以上,香港街舖基金卻連派息都困難,贖回潮一觸即發。」不願具名的私募律師透露。

這種「囚徒困境」迫使基金經理賤賣資產。但當市場充斥割肉盤,又會引發估值惡性循環。戴德梁行數據顯示,2024年首季民生區舖位成交價較2021年高峰回落45%,而李根興的36%虧損,竟已算「跑贏大市」。這種黑色幽默,恰是整個行業陷入生存危機的縮影。


【終極拷問】街舖投資已死?三組數據透露未來生路

面對慘烈市況,是否該宣判街舖投資死刑?三組關鍵數據透露曙光:

  1. 體驗式消費逆勢增長:K11 MUSEA去年銷售額同比升38%,顯示「場景營造」型舖位仍有爆發力;
  2. 微型倉需求井噴:都會區迷你倉出租率維持95%高位,轉型「最後一哩」站點成新出路;
  3. 政策鬆綁在即:政府擬放寬地舖醫療診所限制,專業服務業或成救市奇兵。

「與其詛咒黑暗,不如點亮蠟燭。」李根興在最新網誌寫道。這位舖市老將的斷腕求生,或許正為整個行業敲響轉型戰鼓。當「收租公」思維走入歷史,新一代地產基金的故事,才剛剛翻開第一章……

Lectura adicional:

Comparar listados

Compar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