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crivez-vous pour lister votre propriété

Dr. Adrian Cheng et K11 : un voyage innovant de symbiose entre l'art et le commerce

鄭志剛博士與K11:一場藝術與商業共生的革新之旅
K11_MUSEA
K11_MUSEA

在維多利亞港璀璨的天際線下,新世界中心猶如鑲嵌在都市叢林中的鑽石,折射出香港半個世紀的商業傳奇。當鄭志剛(Adrian Cheng)在2017年接掌新世界發展行政總裁時,這位哈佛藝術史高材生面臨的,不僅是繼承祖父鄭裕彤創建的千億商業帝國,更肩負著在數位革命與社會變革浪潮中重塑企業靈魂的歷史使命。從K11藝術購物中心的橫空出世,到北都都會區的戰略布局,鄭志剛用十年時間證明:商業文明的最高境界,是將人文精神注入鋼筋混凝土,讓資本流動承載文化溫度。

「商場」往往被視為消費主義的縮影,但鄭志剛(Adrian Cheng)卻以獨特的藝術視野與商業智慧,打破傳統地產思維,創立了融合藝術、人文與自然的品牌K11,不僅重新定義了零售空間的價值,更為香港乃至全球的城市文化注入一股清新之風。這位被譽為「文藝CEO」的企業家,以其前瞻性的策略與對文化的深刻理解,成為華人商界中極具標誌性的創新者。


從豪門接班人至文化革新者:鄭志剛的跨界基因

鄭志剛生於香港四大豪門之一的鄭氏家族,祖父為新世界集團創辦人鄭裕彤,父親是集團第二代掌舵人鄭家純。然而,他並未止步於家族的光環,而是以獨特的個人風格開闢出一條「非典型」企業家之路。畢業於哈佛大學東亞研究系的他,深受日本京都藝術文化的薰陶,這份對美學的追求,成為他日後將藝術與商業結合的根基。

2008年,年僅29歲的鄭志剛創立K11品牌,首個項目「K11 Art Mall」以「購物藝術館」為核心概念,將藝術展覽、文化活動與零售空間無縫融合。此舉不僅顛覆了傳統商場的營運模式,更開啟了香港商業地產的「文藝復興」時代。其後,他進一步將K11擴展至上海、武漢、廣州等內地城市,並於2019年推出旗艦項目「K11 MUSEA」,以極致的藝術體驗成為全球矚目的地標。

鄭志剛的領導風格充滿「西式個人主義」色彩,他蓄鬚的「藝術家形象」、對潮流文化的敏銳觸覺(如與BLACKPINK、周杰倫等藝人互動),以及對新興科技(如NFT、元宇宙)的大膽投資,皆展現其打破華人家族企業保守傳統的企圖心。儘管他在新世界集團的任期因債務壓力與家族權力更迭而終結,但其任內推動的K11模式,已成為香港文化與商業結合的典範。


K11_MUSEA
K11_MUSEA

空間革命:從消費場域到文化矽谷

K11 MUSEA的設計堪稱鄭志剛藝術理念的集大成之作。商場中庭「Opera Theatre」以33米挑高空間搭配螺旋形燈飾,營造出劇院般的沉浸感;「Gold Ball」球形展廳則化身為藝術裝置的舞台,定期舉辦國際級展覽。更令人驚豔的是,鄭志剛親自參與細節設計,從背景音樂歌單到標誌性的「焦糖香氛」,皆旨在打造多感官體驗,讓訪客「猶如漫步設計博物館」。

這種「藝術場景化」的策略,不僅吸引追求精神價值的千禧世代(70%客群為年輕人),更打破商場「倒模化」的窠臼。相比其他財團旗下「複製貼上」的商場,K11以獨特的敘事性空間,將消費行為昇華為文化體驗。正如網民所言:「在香港能有這樣與眾不同的商場,實屬難得。」


本土與全球的對話:藝術生態的孵化者

K11不僅是藝術品的展示平台,更是創意生態的培育者。透過「K11 Art Foundation」及「創藝新星計劃」,鄭志剛支持無數新銳藝術家,如馬浩賢的多媒體展覽「奇遇.奇點.新域」,便以跨界手法融合科學與美學。此外,K11積極引入國際資源,如與法國龐畢度中心、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合作,促成中法藝術交流。這種「在地全球化」的策略,既強化本土文化認同,亦將香港定位為國際藝術樞紐。


商業模式的創新:從地產商到文化IP運營者

2024年,新世界以2.09億港元將K11管理業務售予鄭志剛個人,此舉被視為對其文化願景的肯定。鄭志剛計劃將K11發展為獨立品牌,透過全球化的業務網絡與資源整合,進一步擴張至大灣區、東南亞及歐美市場。這種「去地產化」的轉型,標誌著K11從空間營運者躍升為文化IP的創造者與輸出者。


K11_MUSEA
K11_MUSEA

破局者思維:從地產開發到文化生態構建

在尖沙咀海濱,K11 MUSEA的曲面玻璃幕牆倒映著維港波光,這座被譽為”文化矽谷”的商業綜合體,徹底顛覆了傳統購物中心的運營邏輯。鄭志剛將藝術史研究中的”策展思維”移植到商業空間,創造出全球首個博物館零售概念。當顧客在草間彌生的無限鏡屋旁選購限量版商品,在當代藝術展廳參加手工工作坊,消費行為已然昇華為文化體驗。這種創新不是簡單的”藝術+商業”疊加,而是通過策展式運營重構人、空間、商品的互動關係。


文化軟實力:重塑香港的城市靈魂

鄭志剛曾言:「藝術是軟實力,亦是身份認同的基石。」他對文化價值的堅持,體現在多項保育與公共事業中。例如,以47.76億港元統一業權的北角皇都戲院重建項目,不僅保存了香港「東方荷里活」的歷史記憶,更計劃融入科技與教育元素,打造跨世代文化地標。此外,他擔任香港文化藝術盛事委員會主席期間,推動大型藝術節與國際展覽,強化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定位。

這種將商業利益與社會責任結合的「ESG實踐」,為企業形象賦予人文深度。即使面對「借藝術過橋」的質疑,業內人士仍肯定其貢獻:「K11讓藝術家多了展覽機會,也讓普通人接觸到頂級作品。」


挑戰與傳承:爭議中的企業家精神

鄭志剛的商業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其任內大舉投資航天城、啟德體育園等項目,卻因疫情封關與加息周期導致債務攀升,最終黯然卸任。然而,若僅以股價漲跌評斷其成敗,恐忽略其對城市文化的長遠影響。正如學者所言:「好的企業家需洞悉經濟周期,但文化價值的積累需數十年驗證。」

鄭志剛的案例亦折射華人家族企業傳承的複雜性。作為隔代指定的「儲君」,他試圖以創新思維突破父親鄭家純的保守路線,卻因家族權力結構與市場波動未能竟全功。然而,其個人收購K11品牌的舉動,象徵著第三代接班人對「自我創造」的堅持——即使脫離家族光環,仍要延續文化使命。


未來想像:K11的全球野心與香港啟示

展望未來,鄭志剛計劃在全球拓展38個K11項目,並將「藝術融入生活」的理念延伸至數位領域。例如,他早於2022年便投資NFT與元宇宙,將虛擬藝術導入實體商場,打造「跨次元」體驗。這種「科技+文化」的戰略,不僅呼應Z世代的消費偏好,更為實體零售開闢新可能。

對香港而言,K11的成功證明了「文化資本」的經濟價值。在全球化競爭中,城市若缺乏獨特的文化敘事,終將淪為平庸的商業據點。鄭志剛以企業家之姿,示範了如何將藝術轉化為「虛擬貨幣」,為香港注入難以複製的競爭力。


超越商業的時代印記

站在新世界中心頂層俯瞰維港,鄭志剛構想的未來城市圖景正在顯現:這裡的建築會呼吸,商業空間有靈魂,科技創新具備人文溫度。當越來越多企業家將ESG視為合規要求時,新世界已將其昇華為商業哲學;當行業還在討論數位轉型時,鄭志剛已在探索元宇宙中的文化傳承。這家擁有50年歷史的企業集團,正以文化為經、創新為緯,編織著商業文明的新範本。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新世界的實踐揭示著永恆的商業真諦:唯有將人文精神植入發展基因,企業才能超越經濟週期,成就歷久彌新的傳奇。

鄭志剛與K11的故事,不僅是企業創新的案例,更是一場關於城市靈魂的實驗。在資本與文化的角力中,他證明商業空間可以是美學的載體、創意的搖籃,乃至市民身份認同的象徵。儘管其商場生涯暫告段落,但K11所點燃的文化火種,將持續照亮香港的未來。正如網民所言:「失去鄭志剛,是香港的損失;但慶幸曾有他,讓我們看見商場的另一種可能。」

Comparer les annonces

Compar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