अनुक्रमणिका
面對公屋單位平均建造成本飆升至97萬港元的歷史高位,香港房屋局本周宣布成立跨部門專責組,全面檢視設計標準、建材選用及審批流程等環節的降本空間。這項措施正值特區政府面臨千億財政赤字的關鍵時刻,引發建築業高度關注。
【成本增幅觸目驚心】
根據最新揭露數據,本年度公屋單位建造成本年增5.4%,達97萬港元(約12.8萬美元)。居屋單位造價更攀升至115萬港元,較去年增加6%。這一漲幅遠超通膨水平,令本財年預計擴大的千億財政赤字雪上加霜。發展局證實,已同步啟動降低建築成本專案研究。
【降本路徑多維突破】
專責組將由首長級官員領銜,重點在於突破三大領域:
1. 流程再造:針對重複審核、冗長認證等行政沈疴,研究精簡工程審核程序
2. 技術創新:擴大模組化建築(MiC)應用規模,第二代技術成本較初期下降約20%
3. 採購改革:探討建材集中採購機制,提升規模效應
立法會建築界議員林紹鑼指出:”現行製度存在多重監管疊加,同一份圖紙需經多部門重複審批,僅此環節就浪費數月時間。” 測量師學會工料測量組主席倪齊航補充,私人工程監管人力成本較公營項目低30%,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深層矛盾待解】
土地資源掣肘同樣推高成本。新界西北方某斜坡地段公屋項目,僅地基處理就佔總造價18%。議員洪雯透露:”近年來啟用的30個公屋地塊中,7成存在地質複雜問題。” 此外,國際造價諮詢公司Arcadis最新報告顯示,香港建築成本高居全球第九,較五年前”三甲”位置雖有所回落,但仍是亞太區最昂貴市場之一。
【政企聯動破局】
財政司數據顯示,本財年赤字恐破千億大關,遠超年初預估。在此壓力下,當局正多管齊下尋求解決方案:除成立專責組外,更計劃修訂《建築物條例》簡化審批,並試辦BIM(建築資訊模型)全流程應用。房屋局長何永賢強調:”模組化建築技術日趨成熟,未來五年目標將其應用比例提升至40%。”
業界普遍認為,此次政府主導的降本行動具有風向標意義。正如倪齊航所言:”當公營工程率先突破成本困局,私營市場必將跟進形成乘數效應。” 這場關乎香港住房保障體係可持續性的成本攻堅戰,正悄然拉開帷幕。
पुढील वाच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