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放盘

吸毒道友假扮业主卖人层楼

吸毒道友假扮業主賣人層樓


一个诈骗团伙假冒大围「名城」屋苑业主卖楼,骗取292万元订金,其中一名涉案疑犯潜逃七个月后落网!今年初,骗徒冒充「名城」某单位业主,利用伪造身份证开设银行户口并签订临时买卖合约,成功骗过律师楼和地产代理,收取292万元订金后销声匿迹。警方商业罪案调查科锁定目标展开追查,昨晚终于在深水埗将一名涉案男子拘捕,目前正全力追缉其余同党。

事件全貌:精密设计的骗局

身分克隆

印制仿真身份证

同步变更银行户名(透过入境处正式更名程序)

交易场景建构

价格诱饵策略:开价较市价低12%(同期名城平均呎价18,500元)
数位化验证流程:全程使用WhatsApp传送证件影像规避实体验证

资金洗白网络

改名与业主相同的名字存入买家开出的支票
使用傀儡帐户进行多层分流

值得关注的是,本案嫌犯利用《土地注册条例》第16A条「优先登记」原则,在真业主察觉前已完成临时买卖合约登记,这使得后续法律程序异常复杂。

冒名开户骗款潜逃七个月始落网

被捕男子姓彭,40岁,自称无业,据悉有吸毒习惯。他在案中冒充业主开设银行户口,用以接收同党骗来的订金。

据案情透露,彭先取得「名城」某单位业主的姓名等个人资料,随后利用这些资料将自己身份证上的姓名改为业主姓名,并以此到银行开设户口。案发后,他再将身份证姓名改回原状。与此同时,其同党则用业主资料伪造身份证,并制作假租约等楼宇文件。去年12月,骗徒透过地产代理将该单位放盘,并觅得准买家。今年2月,他们签署临时买卖合约,收取约290万港元订金,存入彭开设的银行户口后,集体携款潜逃。直至真业主收到律师楼文件,才惊觉物业已被冒名出售。

警方埋伏深水埗拘捕疑犯

警方于今年2月接获报案,由商业罪案调查科接手调查,迅速锁定开设收款户口的彭姓男子身份。然而,疑犯潜逃七个月,行踪成谜。探员获悉他有一名亲密女友,于是在深水埗医局街一带埋伏监视多日。昨晚7时,彭某终于现身探访女友,探员随即以涉嫌「以欺骗手段取得财产」及「处理已知道或相信为代表从可公诉罪行的得益的财产」(「洗黑钱」)罪名将其拘捕,并在其身上检获少量毒品。目前,警方仍在追捕另一名冒充业主与地产代理及律师楼接洽的同党。

地监局吁代理核实身份

地产代理监管局早前表示,不宜对个别案件置评,但已透过执业通告提醒代理,必须谨慎核实卖方身份。在发放订金予卖方前,应确认卖方与业主身份一致,或具备合法出售权;亦可建议买方将订金交由律师行托管,以减低风险。

公民防线:产权保障的个体策略

第一层:事前查核

  • 使用「综合查册2.0」(可同步比对差饷、水电与税务纪录)
  • 要求面对面验证身分(使用政府「智方便」即时认证)
  • 委托独立测量师进行现况评估

第二层:资金监控

  • 采用「分阶段托管」付款(每阶段最高不超过物业价值15%)
  • 要求提供银行本票而非私人支票
  • 设定共管帐户(需买卖双方共同签署方能动支)

第三层:事后补救

  • 立即申请物业禁制令(防止产权异动)
  • 启动保险理赔程序(多数产权保险已涵盖诈骗风险)
  • 透过民事追偿令冻结相关资产

值得留意的是,香港保险业联会最新数据显示,购买产权保险的比例从2020年的18%升至2023年的41%,理赔成功率达79%。

监管联防

  • 成立跨部门反产权诈骗专案组(整合警务处、金管局、地监局等)
  • 建立高风险交易通报系统(类似反洗钱的FIU架构)

业界自律

  • 推行地产代理分级认证制度
  • 制定数位验证强制标准(如必须使用指定认证App)

公民教育

  • 将产权保障纳入中学通识课程
  • 设立「物业交易安全认证」线上课程
  • 定期发布诈骗手法演变报告

物业简介

名城(英语:Festival City)位于香港新界沙田大围,为港铁大围车厂上盖的一个大型私人屋苑综合发展项目,原址北面部份是大围单车公园;南面部份是香港驾驶学院,更前身为白石村。名城由九铁公司于2005年11月招收意向,翌年招标(可选择只投标一部分(第一及二期为合约一,第三期为合约二)发展权,或全部两部分发展权,唯后者优先考虑),最终由长江实业中标合作发展。两铁合并后,物业发展权转让予港铁公司。项目在2007年7月动工,于2010-12年分期落成,合共提供4,264个住宅单位,全部为三房及四房大单位,并由长江实业及港铁合作发展。名城英文名为Festival City,寓意享有多姿多采的都会生活。由于屋苑邻近多间大学,吸引不少港漂生居住,加上有不少说国语的人居住,因此中港矛盾时常发生。

延伸阅读:

比较清单

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