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目录

在维多利亚港璀璨的天际线下,新世界中心犹如镶嵌在都市丛林中的钻石,折射出香港半个世纪的商业传奇。当郑志刚(Adrian Cheng)在2017年接掌新世界发展行政总裁时,这位哈佛艺术史高材生面临的,不仅是继承祖父郑裕彤创建的千亿商业帝国,更肩负着在数位革命与社会变革浪潮中重塑企业灵魂的历史使命。从K11艺术购物中心的横空出世,到北都都会区的战略布局,郑志刚用十年时间证明:商业文明的最高境界,是将人文精神注入钢筋混凝土,让资本流动承载文化温度。
「商场」往往被视为消费主义的缩影,但郑志刚(Adrian Cheng)却以独特的艺术视野与商业智慧,打破传统地产思维,创立了融合艺术、人文与自然的品牌K11,不仅重新定义了零售空间的价值,更为香港乃至全球的城市文化注入一股清新之风。这位被誉为「文艺CEO」的企业家,以其前瞻性的策略与对文化的深刻理解,成为华人商界中极具标志性的创新者。
从豪门接班人至文化革新者:郑志刚的跨界基因
郑志刚生于香港四大豪门之一的郑氏家族,祖父为新世界集团创办人郑裕彤,父亲是集团第二代掌舵人郑家纯。然而,他并未止步于家族的光环,而是以独特的个人风格开辟出一条「非典型」企业家之路。毕业于哈佛大学东亚研究系的他,深受日本京都艺术文化的薰陶,这份对美学的追求,成为他日后将艺术与商业结合的根基。
2008年,年仅29岁的郑志刚创立K11品牌,首个项目「K11 Art Mall」以「购物艺术馆」为核心概念,将艺术展览、文化活动与零售空间无缝融合。此举不仅颠覆了传统商场的营运模式,更开启了香港商业地产的「文艺复兴」时代。其后,他进一步将K11扩展至上海、武汉、广州等内地城市,并于2019年推出旗舰项目「K11 MUSEA」,以极致的艺术体验成为全球瞩目的地标。
郑志刚的领导风格充满「西式个人主义」色彩,他蓄须的「艺术家形象」、对潮流文化的敏锐触觉(如与BLACKPINK、周杰伦等艺人互动),以及对新兴科技(如NFT、元宇宙)的大胆投资,皆展现其打破华人家族企业保守传统的企图心。尽管他在新世界集团的任期因债务压力与家族权力更迭而终结,但其任内推动的K11模式,已成为香港文化与商业结合的典范。

空间革命:从消费场域到文化矽谷
K11 MUSEA的设计堪称郑志刚艺术理念的集大成之作。商场中庭「Opera Theatre」以33米挑高空间搭配螺旋形灯饰,营造出剧院般的沉浸感;「Gold Ball」球形展厅则化身为艺术装置的舞台,定期举办国际级展览。更令人惊艳的是,郑志刚亲自参与细节设计,从背景音乐歌单到标志性的「焦糖香氛」,皆旨在打造多感官体验,让访客「犹如漫步设计博物馆」。
这种「艺术场景化」的策略,不仅吸引追求精神价值的千禧世代(70%客群为年轻人),更打破商场「倒模化」的窠臼。相比其他财团旗下「复制贴上」的商场,K11以独特的叙事性空间,将消费行为升华为文化体验。正如网民所言:「在香港能有这样与众不同的商场,实属难得。」
本土与全球的对话:艺术生态的孵化者
K11不仅是艺术品的展示平台,更是创意生态的培育者。透过「K11 Art Foundation」及「创艺新星计划」,郑志刚支持无数新锐艺术家,如马浩贤的多媒体展览「奇遇.奇点.新域」,便以跨界手法融合科学与美学。此外,K11积极引入国际资源,如与法国庞毕度中心、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合作,促成中法艺术交流。这种「在地全球化」的策略,既强化本土文化认同,亦将香港定位为国际艺术枢纽。
商业模式的创新:从地产商到文化IP运营者
2024年,新世界以2.09亿港元将K11管理业务售予郑志刚个人,此举被视为对其文化愿景的肯定。郑志刚计划将K11发展为独立品牌,透过全球化的业务网络与资源整合,进一步扩张至大湾区、东南亚及欧美市场。这种「去地产化」的转型,标志着K11从空间营运者跃升为文化IP的创造者与输出者。

破局者思维:从地产开发到文化生态构建
在尖沙咀海滨,K11 MUSEA的曲面玻璃幕墙倒映着维港波光,这座被誉为”文化矽谷”的商业综合体,彻底颠覆了传统购物中心的运营逻辑。郑志刚将艺术史研究中的”策展思维”移植到商业空间,创造出全球首个博物馆零售概念。当顾客在草间弥生的无限镜屋旁选购限量版商品,在当代艺术展厅参加手工工作坊,消费行为已然升华为文化体验。这种创新不是简单的”艺术+商业”叠加,而是通过策展式运营重构人、空间、商品的互动关系。
文化软实力:重塑香港的城市灵魂
郑志刚曾言:「艺术是软实力,亦是身份认同的基石。」他对文化价值的坚持,体现在多项保育与公共事业中。例如,以47.76亿港元统一业权的北角皇都戏院重建项目,不仅保存了香港「东方荷里活」的历史记忆,更计划融入科技与教育元素,打造跨世代文化地标。此外,他担任香港文化艺术盛事委员会主席期间,推动大型艺术节与国际展览,强化香港作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定位。
这种将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结合的「ESG实践」,为企业形象赋予人文深度。即使面对「借艺术过桥」的质疑,业内人士仍肯定其贡献:「K11让艺术家多了展览机会,也让普通人接触到顶级作品。」
挑战与传承:争议中的企业家精神
郑志刚的商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其任内大举投资航天城、启德体育园等项目,却因疫情封关与加息周期导致债务攀升,最终黯然卸任。然而,若仅以股价涨跌评断其成败,恐忽略其对城市文化的长远影响。正如学者所言:「好的企业家需洞悉经济周期,但文化价值的积累需数十年验证。」
郑志刚的案例亦折射华人家族企业传承的复杂性。作为隔代指定的「储君」,他试图以创新思维突破父亲郑家纯的保守路线,却因家族权力结构与市场波动未能竟全功。然而,其个人收购K11品牌的举动,象征着第三代接班人对「自我创造」的坚持——即使脱离家族光环,仍要延续文化使命。
未来想像:K11的全球野心与香港启示
展望未来,郑志刚计划在全球拓展38个K11项目,并将「艺术融入生活」的理念延伸至数位领域。例如,他早于2022年便投资NFT与元宇宙,将虚拟艺术导入实体商场,打造「跨次元」体验。这种「科技+文化」的战略,不仅呼应Z世代的消费偏好,更为实体零售开辟新可能。
对香港而言,K11的成功证明了「文化资本」的经济价值。在全球化竞争中,城市若缺乏独特的文化叙事,终将沦为平庸的商业据点。郑志刚以企业家之姿,示范了如何将艺术转化为「虚拟货币」,为香港注入难以复制的竞争力。
超越商业的时代印记
站在新世界中心顶层俯瞰维港,郑志刚构想的未来城市图景正在显现:这里的建筑会呼吸,商业空间有灵魂,科技创新具备人文温度。当越来越多企业家将ESG视为合规要求时,新世界已将其升华为商业哲学;当行业还在讨论数位转型时,郑志刚已在探索元宇宙中的文化传承。这家拥有50年历史的企业集团,正以文化为经、创新为纬,编织着商业文明的新范本。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新世界的实践揭示着永恒的商业真谛:唯有将人文精神植入发展基因,企业才能超越经济周期,成就历久弥新的传奇。
郑志刚与K11的故事,不仅是企业创新的案例,更是一场关于城市灵魂的实验。在资本与文化的角力中,他证明商业空间可以是美学的载体、创意的摇篮,乃至市民身份认同的象征。尽管其商场生涯暂告段落,但K11所点燃的文化火种,将持续照亮香港的未来。正如网民所言:「失去郑志刚,是香港的损失;但庆幸曾有他,让我们看见商场的另一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