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关闭此搜索框。

注册放盘

搜索
关闭此搜索框。

又一单银主盘,已故「铺王」邓成波太子物业蚀6,100万元。

已故「舖王」鄧成波太子物業蝕6,100萬元

太子汝州街3号全幢商住物业以2200万「斩仓价」易手,较五年前购入价暴跌73%的惊人折损,不仅是「铺王」邓成波家族投资版图的冰山一角,更成为解构香港楼市剧变的显微镜。这场涉及6100万真金白银蒸发的交易,究竟折射出哪些市场深层病征?


从神话到地狱的价格曲线

2019年8月,这栋4层高、总实用面积4096方呎的唐楼,在社会运动与中美贸易战双重阴影下,仍以8300万天价成交,每呎造价突破2万元大关。当时业界普遍解读为「资金避险需求旺盛」的明证,却没想到竟是楼市最后的烟火。

对照最新成交价,呎价仅5371元,相当于高峰期的26.8%。若以楼层拆算,每层价值从2075万腰斩至550万,跌幅速度超越1997年金融风暴时期。值得关注的是,物业现时月租约5万元,按成交价计算租金回报率仅2.7厘,仍低于按揭利率,反映接货者赌的是长线资产升值而非现金流。


邓成波家族的财务体检报告

邓氏家族近三年已累计沽货套现逾80亿,这次贱卖不过是资产重组的冰山一角。细究其持货成本:当年8300万购入价若按七成按揭、2.5厘息计算,五年利息支出已达726万,加上差饷、维修及空置成本,实际亏损恐逼近7000万。

更值得玩味的是交易时机选择。选择在美国联储局酝钉降息前急售,可能反映集团面临的流动性压力。据业内人士透露,该物业去年曾叫价3800万求售,半年内再劈价42%,显示持有者对市场预期极度悲观。
实地考察发现,汝州街周边正经历结构性转型。昔日以五金、装修材料店铺为主的街道,近年受深水埗文创区扩张影响,逐渐被咖啡店、设计工作室取代。但转型阵痛期导致商铺空置率达18%,较五年前倍增。

更致命的是民生消费模式改变,距离物业500米内的药房、兑换店在疫情后倒闭逾三成。楼上住宅单位租金更从2019年平均每呎45元,跌至现时32元,跌幅近三成,形成商住双杀局面。


政策市下的隐形杀手

政府「促进就业交通补贴计划」2020年实施后,意外改变上班族居住选择。补贴范围扩大到港岛东的效应,使太子站周边通勤人口五年减少12%。同时,市建局「需求主导」重建政策偏向油旺地区,令汝州街这类非优先重建区陷入发展真空。

值得关注的是,2023年生效的排水管制条例,使这类战前唐楼的翻新成本激增40%。有测量师估算,该物业若要达现代化标准,需额外投入逾500万改装费,直接削弱投资价值。


国际资本流动的暗涌

对比同期海外物业市场,新加坡乌节路商铺同期仅回调15%,东京银座商铺更逆势上涨9%。反映香港零售地产承受的压力具有特殊地域性。跨境电商免税额提升至800元后,本地药妆、电子产品零售额按年跌23%,直接冲击街铺需求。

外资基金持货比例变化更值得警惕。太子区外资持有的商住物业比例,从2018年的31%暴跌至现时7%,显示国际资本正在系统性撤离次核心区。


价值重估的数学模型

以现时成交价反推估值逻辑:若按4%资本化率估算,物业需创造88万年净收益,即月租需达7.3万,与现时5万租金存在46%缺口。这暗示买家可能预期:

  1. 政府放宽旧楼重建比例
  2. 社区转型完成后租金跃升
  3. 美元转弱带动资产价格重估

该成交价已低于土地价值,相当于以每呎楼面地价4200元购入,较同区住宅用地最新标价低58%,存在「土地价值捕猎」的投机性质。


未来启示录

这场6100万的昂贵教训,为市场敲响三重警钟:

  1. 非核心区资产流动性风险加剧
  2. 旧楼持有成本进入跳升周期
  3. 社区经济转型期可能长达十年

当「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的投资金律遭遇社区功能重构,传统估值模型面临失效危机。或许真正的启示在于:在后疫情时代的香港,没有永远的核心区,只有不断重新定义的价值坐标。那些仍用2019年眼光估值资产的人,终将成为市场的活体教材。

延伸阅读:

比较清单

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