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关闭此搜索框。

注册放盘

搜索
关闭此搜索框。

呼吸Plan:一场关于香港楼市的集体焦虑

香港

香港楼价长期高企催生的「呼吸Plan」,2023年成为最热门民生话题之一。这个由香港按揭证券公司推出的「按揭保险计划」,因标榜「呼吸都借到钱」的低门槛引发社会激辩,其运作机制与社会效应值得深入剖析。本文将从金融机制、市场效应、世代矛盾三个层面,解构这场全民借贷狂潮背后的深层矛盾。

一、债务金融化的完美陷阱

呼吸Plan本质是将传统按揭结构拆解重组的金融创新。通过将贷款分为「发展商二按」与「银行一按」,首3年仅需偿还1.68%利息的设计,完美利用行为经济学中的「现时偏误」心理。这种「先甜后苦」的还款模式,成功将平均供款负担率从65%压低至初期35%,创造出「买楼无痛化」的错觉。

财务工程背后隐藏精密计算:假设买入800万物业,首期仅需10%即80万,但第4年起按揭成数需降至70%。这意味着买家必须在36个月内筹措240万差额,相当于每月储蓄6.6万元,远超香港家庭收入中位数2.75万元的现实。金融机构巧妙将风险转嫁消费者,形成结构性债务陷阱。

二、楼市生态的扭曲效应

呼吸Plan触发市场机制失灵。 2023年新盘销售数据显示,选用呼吸Plan比例高达78%,直接刺激开发商将定价策略调整至「呼吸Plan临界点」。屯门新盘「飞扬」开价较同区二手楼溢价42%,却仍录得超额认购,显示金融工具正反向支配定价权。

这种信贷扩张产生「毒瘾式」市场依赖。金管局数据揭露,呼吸Plan用户中有23%月入低于3万元,却购置700万以上物业。当2025年首批呼吸Plan进入还本期,预计将有15%买家面临断供风险,这种「次级房贷」模式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形成危险对照。

三、世代矛盾的总爆发

在呼吸Plan已成Z世代批判社会的符号。年轻网民创造「呼吸青年」一词,既指被迫参与楼市赌局的无奈,也暗讽地产霸权下的生存困境。这种集体情绪在「香港楼市痛苦指数」创历史新高92.7点的背景下,演化出独特网络次文化。

社会价值观出现根本裂变。传统「上车=成功」的观念正被解构,热门帖文「呼吸Plan系咪新世代卖身契」获35万浏览量,反映青年对阶级流动的绝望。这种情绪与政府力推的「明日大屿」计划形成讽刺对照,加深世代间的信任鸿沟。

四、「先甜后苦」的利率陷阱:数据拆解长期风险

发展商利用买家「短视心理」设计利率结构。根据中原按揭研究部数据,2022年使用呼吸PLAN的买家中,仅12%能在罚息期前成功转按,其余88%被迫承受高息,导致以下问题:

1. 负资产风险:
假设买入价800万,贷款90%(720万),若楼价下跌15%,帐面价值680万,贷款余额约690万(3年后),即陷入负资产。 2023年Q2负资产案例中,呼吸PLAN占比达45%。

2. 债务螺旋:
以7.375%利率计算,每100万贷款年利息达$73,750,相当于每月$6,146。若无法转按,5年额外利息支出高达$368,760(以100万贷款计)。

3. 转按门槛过高:
传统银行按揭成数上限60%,若要转按呼吸PLAN的90%贷款,楼价需升值50%才能达标(原值800万需升至1,200万),在2023年楼市调整期几乎不可能。

五、新按保政策:逃生门或风险转嫁?

2019年施政报告放宽按揭保险,确实为呼吸PLAN买家提供缓冲:

政策要点:
– 1,000万以下物业可保至80%
– 保费结构:1.15%-4.35%(视乎成数与还款期)
– 适用于现楼(需发展商即供计划配合)

实例验证(恒大‧珺珑湾案例):
– 买入价:568万(折实后)
– 呼吸PLAN贷款:90%(511.2万)
– 第3年贷款余额:465万
– 新按保要求:物业估值≥582万(较买入价高2.5%)
– 转按后月供:$19,147(利率3.5%),较呼吸PLAN第4年$35,500下降46%

市场影响:
– 按证公司数据显示,2022年呼吸PLAN转按保案件数同比升120%
– 但隐忧在于:银行体系承担发展商原有风险,若楼价下跌,按保赔付率恐上升

六、监管空白与市场扭曲效应

呼吸PLAN盛行反映三大监管漏洞:

1. 规避HKMA指引:
银行按揭需遵守供款占入息比率(DSR)上限50%及压力测试,但财务公司不受限,导致过度借贷。

2. 资讯不对称:
发展商销售时罕有提供长期供款表,买家易低估风险。消委会2022年调查显示,仅23%呼吸PLAN用户清楚知悉第4年后利率。

3. 杠杆叠加:
部分买家同时使用呼吸PLAN与财仔贷款,总负债比率(DTI)可达150%,远超健康水平。

七、理性抉择:买家应对策略

1. 压力测试自我把关:
即使发展商豁免,应自行以长期利率(如7%)计算DSR,确保不超过60%。

2. 逃生路线规划:
蜜月期首年即开始储备转按资金,目标在3年内偿还本金至楼价70%以下。

3. 分散风险工具:
考虑利率对冲产品(如定息按揭),或保留至少12个月供款储备金。

八、未来展望:政策改革与市场趋势

– 利率正常化冲击:
随着美息上升,2024年P利率或升至6.5%,呼吸PLAN利率将突破8%,违约风险加剧。
– 监管收紧预期:
金管局或要求财务公司参照银行审批标准,或设定最高贷款成数(如70%)。
– 市场淘汰机制:
若楼价持续调整,2025年前可能爆发呼吸PLAN断供潮,促使发展商收敛高风险贷款。

这场由呼吸Plan引发的社会大讨论,实质是香港深层结构矛盾的总暴露。当住房问题从民生议题异化为金融商品,反映的不仅是市场失灵,更是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根本危机。青年用戏谑对抗绝望的同时,也为城市未来敲响警钟——当呼吸都需要计划,或许正是时候重新思考「安居」的真正意义。

「呼吸PLAN」本质是发展商在楼市泡沫期的促销工具,其风险结构犹如「定时炸弹」。尽管新按保提供缓冲,但根本问题在于杠杆过度扩张。买家须认清「免审查」背后的代价,而政策制定者更需在刺激楼市与金融稳定间取得平衡。未来数年将是检验这套模式可持续性的关键时期。

延伸阅读:

比较清单

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