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放盘

邓氏帝国陷清盘危机工银接管悦品度假酒店与海滨广场揭波叔家族债务黑洞

鄧成波

债务雪球滚动二按三按终爆煲

根据高等法院文件显示,邓耀邦(邓成波之子)旗下正品商事、正品营销及正笙三家有限公司,早于今年4月已遭颁令强制清盘。这三家公司的清盘令犹如推倒第一块骨牌,触发工银亚洲启动债权保障程序。

值得关注的是,被接管物业涉及的抵押结构异常复杂。持有悦品度假酒店的百岁堂有限公司,在2021年1月向工银亚洲进行二按融资,而海滨广场所属的华域投资,更涉及二按及三按的叠加抵押。资深债务重组律师梁允信指出:「这种多层次抵押结构在银根宽松时期尚可运作,但遇上市况逆转,极易引发连环违约。」

海濱廣場
海滨广场

海滨广场「死亡螺旋」 九年贬值近四成

被市场戏称为「鬼城」的荃湾海滨广场,见证香港零售地产的盛衰轮回。本报翻查土地注册处纪录,这座位于沙咀道368号的商场,过去十年经历三次易手:
2012年:新世界发展以5亿元贱卖予宏安集团
2015年:宏安以8.2亿元转售邓成波家族
2024年:现时估值跌至9亿元

令人咋舌的是,邓氏家族接手后虽多次尝试转型,却始终无法摆脱「死场」魔咒。 2017年拟改作医疗中心胎死腹中,2018年引入丧尸主题游戏场仅维持半年。现时商场空置率超过九成,日间仍需开启全场照明,每月基本营运开支高达80万元。

世邦魏理仕最新估值报告显示,该物业现时呎价仅2,884元,较2015年购入价贬值37%,若计入持有期间的利息及装修支出,实际亏损可能超过5亿元。第一太平戴维斯研究部主管盛世民分析:「海滨广场的困境反映二线商场的结构性问题,在电商冲击及消费模式改变下,这类物业恐成『永久负资产』。」

悦品酒店活化梦碎疫情成最后稻草

另一被接管物业屯门悦品度假酒店的命运同样坎坷。邓氏家族2013年以5亿元购入原为工业大厦的物业,耗资3亿元进行活化改装,2019年以四星级酒店姿态开业。不料遇上社会运动及疫情双重打击,2022年入住率长期低于三成。

酒店业界消息透露,管理层曾尝试转型为隔离酒店,却因屯门地理位置偏远未能取得政府合约。 2023年放售叫价14.8亿元,较总投资额8亿元高出85%,被市场讥为「幻想价」。仲量联行酒店部董事总经理陈耀璋指出:「屯门区缺乏商务客源,度假型酒店需依赖跨境旅客,在陆港通关缓慢下根本难以生存。」

接管程序启动债权人进退维谷

罗兵咸永道作为接管人,现正面临艰难抉择。以海滨广场为例,若以现时9亿元放售,扣除二按三按债务及法律费用后,邓氏家族恐血本无归。更棘手的是,市场上同类物业积压严重,据差饷物业估价署数据,2023年全港零售物业空置率达12.8%,创二十年新高。

工银亚洲现有两个选项:一是割价求售尽快套现,但需承受巨额亏损;二是投入资金改造物业,却可能陷入「无底洞」式注资。熟悉接管程序的德勤合伙人周志伟表示:「这类不良资产处置通常需要18-24个月,期间持有成本可能吞噬剩余价值。」

邓氏帝国黄昏非核心区物业陷困

邓成波家族近年的资产抛售潮,实为香港地产市场转型的缩影。统计显示,自2020年以来,该家族已累计出售超过60项物业,套现约150亿元,多数成交价较账面值低30%-50%。然而快速去杠杆仍追不上市场贬值速度,截至2023年底,其持有的非核心区商用物业平均估值较高峰期下跌45%。

经济学家关焯照指出:「邓氏案例暴露香港地产商的两大误判——高估非核心区改造潜力,低估利率上升周期持续性。当3%时代的融资成本遇上5%时代的资产回报率,资金链断裂只是时间问题。」

结构性困局难解港商用物业路在何方?

本次接管事件引发业界对香港商用物业市场的深层次反思。随着远程办公普及及消费模式转变,传统商场需求结构出现根本变化。中原地产研究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港商场人流较2018年下跌28%,但体验式消费空间的租金抗跌力较传统零售强3倍。

城市大学建筑科技学部教授陈汉云建议:「二线商场必须进行『空间基因改造』,例如转型为数据中心、冷链仓储或教育枢纽。政府也需修改城规条例,为旧商业区注入新功能。」


邓氏家族的财务危机,既是个别企业过度杠杆的教训,更是香港地产经济转型的时代注脚。当「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的金科玉律遭遇数位化浪潮,如何为混凝土空间注入新价值,将是整个行业必须面对的生存课题。海滨广场的霓虹灯终将再度亮起,但照亮的不应只是空荡荡的商铺,而是香港地产业破茧重生的新方向。

比较清单

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