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目录
在香港购买物业涉及律师楼的诈骗案件虽然不常见,但一旦发生可能对买家造成重大损失。以下整理相关资讯及防范建议,供参考:
常见诈骗手法
- 挪用客户资金
- 律师楼可能在交易过程中代为保管订金或楼款,若律师违反信托责任,将款项转移或挪用,导致交易中断且资金难以追回。
- 伪造文件或隐瞒产权问题
- 不肖律师可能伪造业权文件、隐瞒物业的产权负担(如抵押、诉讼等),让买方在不知情下购入有问题的物业。
- 虚报费用或额外收费
- 以各种名目(如手续费、文件处理费)追加不合理费用,尤其在买家不熟悉流程时趁机牟利。
- 与不良中介联手诈骗
- 律师楼与地产中介、发展商勾结,制造虚假交易或抬高楼价,诱骗买家支付款项。
防范措施
- 选择信誉良好的律师楼
- 透过官方渠道(如香港律师会名册)确认律师资格及执业纪录,优先选择有物业交易经验的事务所。
- 核实款项托管流程
- 确认律师楼是否使用独立「客户帐户」(Client Account)处理交易资金,避免款项与公司营运帐户混用。
- 仔细审查文件
- 要求律师详细解释每份文件(如买卖合约、产权查册报告),并自行透过土地注册处查证物业资料。
- 避免提前支付大额现金
- 订金或楼款应按正式合约条款支付,并保留所有收据及银行转帐纪录。
- 全程跟进交易进度
- 定期与律师沟通,要求提供交易进度更新,若发现拖延或异常,立即向律师会查询。
受骗后的应对步骤
- 立即报警
- 向香港警务处商业罪案调查科(CCB)报案,提供所有证据(合约、转帐纪录、沟通记录等)。
- 向香港律师会投诉
- 律师会设有投诉机制,可要求调查涉事律师的专业失当行为,甚至吊销其执照。
- 申请法律援助
- 若经济困难,可向法律援助署申请协助,提起民事诉讼追讨损失。
- 透过保险索偿
- 部分律师楼购买了「专业责任保险」,可尝试透过保险途径索偿(需确认涉事律师楼是否有投保)。
法律责任与追讨
- 刑事责任:诈骗、盗窃、伪造文件等行为可能触犯《盗窃罪条例》或《刑事罪行条例》,最高可判监14年。
- 民事索偿:受害者可透过法院追讨损失,但过程可能耗时且需承担诉讼风险。
重要提醒
- 香港律师会要求所有律师处理物业交易时必须遵守《律师执业规则》,违规者可被纪律处分。
- 交易过程中,买家有权要求律师解释所有条款,切勿因「信任」而忽略细节。
- 保留所有文件副本(包括电邮、短信),这些都可能成为关键证据。
若怀疑受骗,建议尽快寻求独立法律意见(如社区法网、消费者委员会),并避免与涉事方私下和解。